48个学生连续3年自己办“周报”

10.12.2014  20:56
              昨晚7:30左右,冯元宜一如往常地在完成当天作业后,准时打开邮箱查收邮件,“邮件的内容是本周班刊A版上的所有稿子,我要在今明两天内编辑好后,再发给总编或王老师。” 
              冯元宜是采荷二小六年级(7)班的学生,她口中的王老师是她的班主任王春余,也是她正在编辑的班刊的“创刊人”,近期刚被评上“十佳智慧班主任”,是大杭州范围之内唯一一位班主任。 
              这份属于六年级(7)班的“周报”有自己的刊名——“幸福班作文周报”。“创刊”于冯元宜3年级时,之后每周一期,每期4个版,每个版面是A4纸大小,本周即将“出刊”的是第97期。 
              48个学生连续3年自己办“周报” 
              这份“周报”从“记者”、“编辑”、“总编辑”都是由班上学生担任,“班上每个学生都是‘记者’,4名‘编辑’,1名‘总编辑’。”本学期刚上任的“总编辑”叶柯宏说,“总编辑”是本学期新设的岗位,前两年都是王老师自己担任,“我的任务就是统筹4个版面上的内容,防止出现错误。” 
              “我的任务是修改版面上的每篇文章,包括句式、错别字、标点符号等,一个版面大概能放5-6篇文章。”本学期的“编辑”之一杜青朔说,“编辑”一职每学期都会重新调整,基本以班上学生自荐为主,“做熟练之后,每周花30分钟就能把版面编好。” 
              至于每个版面上放什么内容,则由班主任王春余统一安排,内容从班上学生的周记中挑选,“每周一上交周记,王老师当天批阅时会进行挑选,被选上周记上面会有一个印章,上面写明A、B、C、D,也就是周记的版面安排。” 
              “学生的周记我基本上不太命题,就让学生自由发挥。”王春余说,偶尔有几周的学生周记出现同类话题,而且写得都比较好,这样一来,“周报”的其中一个版面就会有个固定的主题,“遇到这样的版面,编辑还要写个‘编者按’。” 
              据悉,这份“周报”从三年前“创刊”以来,每周五准时“出刊”送到学生手中,就连寒暑假都没有“停刊”过,“寒暑假也是每周按时编版,但印刷会集中在开学前夕,等开学时,我们手上就会有假期里每周的‘周报’了。”叶柯宏说。 
              “创刊”之初只为激励学生写作 
              “当初只是为了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在谈到“创刊”的初衷时,王春余告诉记者,3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刚开始学生都不会写作文,我就设置了一些栏目,引导他们写作。” 
              王春余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早期“周报”中有个固定的“随手记生活”栏目,这个栏目中的内容就是一两句话,“从一两句话入手,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这一两句话进行扩展,逐渐形成一篇完成的文章。” 
              翻看早期的“周报”,不难发现现在看到的“周报”已经历了无数次的“改版”,早期的版面有固定的栏目,如童言佳句、互动栏目、随手记生活、爸言妈语、每周背经典,“保存到现在的是互动栏目、新增了小古文诵读等栏目。” 
              王春余说,版面是根据学生每学期学习内容和情况进行调整,“互动栏目能保留到现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间接地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新增的小古文诵读栏目则是因为五六年级开始涉及到文言文。 
              此外,为了提升学生语文方面的素养,王春雨在早期“周报”制作的过程中,还特别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岗位,如“捉虫员”,也就是寻找错别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等,每找到一个错处就能加50分,这个分数积累到期末,能统一到班主任处换购小文具、书籍等,“现在已经没有‘捉虫员’这个岗位了,因为很难再找到错别字了……”杜青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