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电影学院2012级毕业生演绎《1977》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07.01.2016  09:47

1977

    近日,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2012级表演系毕业大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1977》在学校艺术楼小剧场上演。

    演出吸引了近千名观众前来观看,演员扎实精湛的演绎,舞台美轮美奂的布景、扣人心扉的激烈剧情,赢得了观众们的好评。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凝聚了各专业学生的心血

    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前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中,怀揣着美好生活向往的五位年轻女战士为了保家卫国最终牺牲的故事。

    在演出中,最为惊赞的是舞台背景。在舞美组的精心布置下,整个舞台具有了浓重的年代感,将观众们带入了那个特殊时期。俄罗斯的小村庄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小木屋泛出暖黄的色调,屋后棵棵白桦树耸立,仿佛就让人置身于白桦林中。不仅如此,背景的布置更精细到一草一木,地上厚厚的落叶,舞台前丛生的杂草,都让人身临其境。

    毕业生张紫微说,“在制作方面由于经费的问题不得不选择一些简单的材料,这就对道具制作的能力要求很高,每一个部门都为此费尽心力,灯光组熬夜装灯,舞美组装台、服化组设计妆容。

    回到表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张诚航同学扮演的准尉瓦斯科夫,他是一群姑娘中唯一的男人,而张诚航则把这位准尉在女兵中的无奈,以及男子汉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人。

    为了这场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大家整整筹备了大半年。这部剧不仅演员是学生,还凝聚了2012级灯光、舞美、服化、录音等各专业学生的心血。

    参与这场话剧的毕业生方舒更是好几个月的时间都待在艺术楼里面排练:“这个学期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准备,先是每个人都写一个小传,自己来选择喜欢的角色,然后坐着排练,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后来慢慢熟悉了剧本就开始走排,慢慢和灯光融合。

    23名学生废寝忘食,白天讨论晚上排练

    除了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毕业班的同学还带来了话剧《1977》,这部剧是根据电影《高考1977》改编,讲述了在北大荒下乡的知识青年得知恢复高考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他们有的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选择留下,有的为了追求梦想而离开,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从不轻言放弃。

    参与表演的表演班毕业生徐佳宁说:“在敲定了这个剧本后,参与演出的23名同学每个人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看了许多书籍,同时做了好多次的剧本人物分析,开会讨论。

    说起排练,徐佳宁记得特别清楚,“最后赶火车的那一幕,演员都要摔倒,我们练习了很久,每个人的膝盖上都是乌青,很多人膝盖都肿了。有的时候排戏排到十一点多,艺术楼的门锁了,大家就从窗口那里翻窗出来,想想大学四年就这么结束了,这次大戏可能是人生只此一次的经历,我们所有人都特别珍惜。

    全剧的高潮在结局,所有知青没有赶上火车,他们扑到在地上,一想到这苦苦等待11年的机会就此错过,他们哭泣,他们呐喊,全场观众的心都被揪起。就在这时,一辆拖拉机从后面奔驰而来,厂主任来接他们去高考了,这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不少人当场落泪。

    谢幕时,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小剧场里回荡。那一天,全体演员都很开心:“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我们此生最美好的回忆。”现场看完大戏的观众们连连点赞。“虽然我不是艺术专业,也不常看剧,但是坐在台下我完全被吸引住了,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大一学生陶依兴奋地说。

    那么,为何要选择这个剧本?指导老师桂迎说:“我就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亲身经历者,关于高考的回忆有着特别的情怀。那一段时间的年轻人,对自己考大学的这个感觉是有使命感,我希望这一段历史被年轻人知道,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竭尽所能,做到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洪流之下的众生像。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许欣柔 辛佳修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