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7例尿毒症 10年存活率82%

12.01.2015  08:10

    浙大一院科研团队

    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陈江华团队是怎么做到的

    30多年前,“尿毒症”是一个可以和“死亡”划上等号的名词。1990年6月30日,被尿毒症“判了“死刑”的老王在浙大一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25年过去了,他的生活和患病前几乎没什么两样,“就是每天要吃一颗抗排异的药,运动、吃饭也不需要有什么顾虑。”对老王以及另两位在1990年接受肾移植的病友来说,这25年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赚到”的日子。

    上周五下午,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浙大一院陈江华团队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赶回杭州,陈江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团队的工作成果,“以后我们不仅要做治病的‘下医’,更要做‘中医’、做能有效预防的‘上医’。”在陈江华看来,患病率高达10.8%的慢性肾脏病,怎么防治才是关键。

    本周四,陈江华团队也将坐诊钱报微信“浙江名医馆”的空中诊室,为大家解答与肾病有关的各种问题。

    一项名称很长的技术

    让肾病患者多活了很多年

    陈江华教授的获奖项目为“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这个技术对肾脏病人意味着什么?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告诉钱江晚报记者,终末期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患者主要依赖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三种肾脏替代治疗手段,“由于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技术局限和瓶颈,通过单一替代治疗的患者,长期生存率均不理想。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亟需技术突破和体系创新。

    “我们团队历经31年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治疗技术突破,建立了一体化治疗体系,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陈江华教授介绍说。

    简单地说,肾病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往往被用于一套固定的治疗方案,可是每个人的病情都有差异,技术的适合性也各不相同,如果仅用单一的技术手段来治疗,不能保证每个病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综合患者病情、家庭状况、卫生医疗可行性等因素后,通过技术创新,陈江华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肾移植为核心,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为辅助的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体系,实现了从单一技术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病人利益和疗效最大化为目的的个体化医疗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陈江华团队迄今共完成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10447例,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2.2%,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光看这些数字可能感觉还不深,可是和美国的数字做一下对比,就厉害了,在美国,终末期肾脏病接受透析的患者5年生存率还不到50%。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张苗 通讯员 王蕊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