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立足实际发展民族经济

20.07.2015  13:29

近年来,在上级关心支持下,龙游县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少数民族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227元增长到2014年的8811元,增幅为68.6%。

一、依托项目,发展民族经济。一是因地制宜谋划项目。结合村情民意谋划项目,对一些没有把握的项目,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分析认证。如沐尘乡双戴村为发展香榧产业,先后邀请省林业厅专家和诸暨种植能手来实地考察,从气候条件、土壤成分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认证。二是合理拼盘建设资金。针对省级扶持资金有限、村级配套资金缺乏等现状,积极和涉农部门对接沟通,主动将民族扶持项目融入到部门项目。探索村集体以土地、不动产、省级扶持资金等作为股份,与实业群体合作成立合作社等经济发展模式,共同致力于民族发展项目建设。如提子、香榧、茶叶、高山蔬菜等项目,由实业群体负责管理,民族群众参与,村集体入股,实现三方共同受益,有效确保项目扶持资金再生能力,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三是全程监管项目实施。建立项目推进跟踪体系,实行每月报送、每季督查制度,动态掌握扶持项目情况。如有不良情况,及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由县民宗局和乡镇(街道)共同监管项目建设。

二、挖掘潜力,增加发展后劲。一是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沐尘、溪口、庙下等龙南少数民族乡村以炭化篾整治为契机,推进竹制品加工行业转型升级,提高竹资源附加值。小南海、模环、横山等龙北少数民族乡村积极发展柑橘、水稻、蔬菜等传统产业,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转变种植方式、提升科技含量等,提高产业经济价值。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立足生态优势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积极引进推广苗木、花卉、葡萄、药材种植。同时加大龙头性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如沐尘畲族乡发展培育水果、蔬菜、苗木、药材等四大千亩基地,溪口镇下徐村发展300多亩竹柳基地,庙下乡八角殿村培育150亩红豆杉基地。三是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加大相关培训力度,培育和扶持来料加工经济人和专业村,积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截止目前,少数民族乡村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30余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年发放来料加工劳务费1400余万元。

三、彰显特色,促进文旅融合。一是发挥生态优势。龙南山区为少数民族集聚地区依托浙西大竹海、沐尘水库、绿春湖等景观景点,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旅游规划,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二是挖掘畲族特色。以“特色畲寨”建设为平台,全面整理整合畲族民风民俗,举办“三月三”畲乡风情节,进一步展示畲乡风情,吸引上海、杭州等地旅行团来龙。三是弘扬乡土文化。积极挖掘“乡土文化”提升农家乐经营品位,培育特色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庙下乡引导经营户将“庙下酒”、“舞龙”表演等传统乡村文化风俗引入“农家乐”发展中;沐尘乡社里村建立农耕文化展览馆,收集蓑衣、秧盆、镰刀、晒谷席等传统农耕用具,在经营点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