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江西黎川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小记

19.02.2015  18:12

  2月17日上午,在江西省黎川县明清老街新丰桥头,阵阵锣鼓喧天,笑语声声。由该县群星文艺团和老年体协等民间群众文艺团体自编自导自演的舞白狮、跳秧歌、古装戏、小品等10个节目,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日峰镇下桥村村民邓亚明带着村里10个村民参加了舞白狮的演出,他说:“舞白狮是黎川特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年了,为了增加喜庆色彩,我们参加今天的表演。

  近年来,黎川县以加快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健全队伍、完善阵地等多项措施,让公共文化的“甘霖雨露”润泽城乡大地。

  文化工程遍城乡

  在黎川县湖坊乡红军街,一处大门口挂有“湖坊乡农家书屋”牌子的建筑格外醒目。记者走进屋内一看,只见一楼一间面积达60平方米的大房间内,20多名农家妇女正踩着节拍,跟着播放机的节奏练习集体舞;二楼图书室内摆放着历史类、科技类、政经类、少儿类、教育类书籍,几张长桌旁坐满了看书的农民。该乡主管文教卫生的计生站长高红艳说:“有了农家书屋,农闲时看书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社会风气好多了。农家书屋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科技致富的同时,给当地村民在种田、养殖、副业创收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等方面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修好路,建好房,清洁好环境,还要让基层群众精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素质修养提高。黎川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多项工程,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县有馆、乡有站、村有室”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有书看、有歌唱、有舞跳,有健康的身心,有愉快的心情。

  草根明星唱主角

  德胜镇文化广场上,歌声嘹亮,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这里正在举行迎新春文艺汇演,全镇200多名文艺爱好者在这一展身手。一支曼妙的独舞《心愿》,让来自德胜村的李红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文化惠民,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黎川县积极鼓励农民组建文艺团体,主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同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民间文艺团体,为基层文化队伍送设备、送器材,加大辅导和指导力度,组织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定期对文艺爱好者、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黎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祥根介绍说,去年,该县共举办广场舞、戏曲、摄影、美术、书法等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数1000余人次。全县组建起秧歌队、舞狮队、夕阳红艺术团等30多个农村文艺演出队伍,他们不仅自娱自乐,还经常受邀参与县内各种大型活动,走出村组,走上舞台,为全县群众演出。

  民俗文化放异彩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县,黎川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还深入挖掘、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摸底和调查,制定了长远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保护实施细则。

  黎川有一条明清老街。为了发掘老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该县从保存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出发,有意识地支持、鼓励群众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让在家和在外回家的黎川人不但能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能记得住乡愁。如今,弹棉花铺、打铁铺、剃头铺、织篾器铺、中药铺等“三百六十行”在老街重现生机。这一创意为老街赢得了“活着的清明上河图”美誉,使之成为黎川文化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