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松昨天在杭州聊文化聊传统

03.11.2014  10:02

一堂课——主讲人黄永松(中国台湾汉声机构的创始人之一)

来听课的人进门时为啥要弯腰低头

黄永松昨天在杭州聊文化聊传统

聊到兴头上干脆脱了鞋盘起了腿

黄永松脱了鞋盘腿而坐,侃侃而谈。

昨天,杭州的天气有点凉,黄永松在宽松的布衣外加了一件马甲。71岁的他看起来精神矍铄,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谦和,当他停下来与你交谈的时候,一定会温和而专注地望着你。

作为中国台湾汉声机构的创始人之一,黄永松前两天一直在杭州,他参加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之缬系列展览暨第九届国际绞缬染织研讨会”,昨天又来到杭州“小巷三寻”土布生活馆和杭州的读者聊起了汉声,聊起了传统民俗文化的故事。

一整面放满了书的木质书架中间有一道高1.6米的门,门头上贴着“礼敬图书”的字样,来到这里听讲座的每个读者在经过这道门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弯腰、低头。这其实是黄永松的一个颇有深意的设计,在他看来,这是个高科技、高速度、高消费的“三高”时代,人们总是在低头看手机、看电脑,但是传承千年的纸质书阅读习惯不应该忽略。

互联网的发达就好像是阿拉丁的神灯,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我们应该教会小孩子使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使用。”之所以提出“礼敬图书”这样的理念,黄永松就是想提醒年轻人多读纸质书,把低头看电脑变成低头看书。

一聊到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黄永松就停不下来,一开始他还是站着讲,后来改为坐着,讲到最后干脆脱了鞋,盘着腿坐在凳子上和大家聊,一聊就聊了两个多钟头,话题从中国结、夹缬、蜡染、女红到给小孩子的中国童话一路讲下来。赶来听讲座的,既有从中国美院坐了两个小时公交车的学生,也有专程从北京赶来的从事传统文化相关工作的“松粉”(黄永松的粉丝)。

最初做《汉声》杂志时,黄永松白天替外国电子公司做设计赚钱,晚上做杂志。我们今天经常能在车挂、扇子等物件上看见的中国结,其实离不开黄永松记录、整理、编撰而成的《中国结》——当年他走访了无数个老奶奶,这本书先后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将这一古老的结艺推向了世界。

此外,2000年,黄永松在浙南雁荡山下发现了当时已被列入失传的传统印染技术“夹缬”,竟然在当地还有农民在做,他详细记录下了这一印染技术的每个步骤并整理成《夹缬》。就在前几天的国际绞缬染织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艺术家特意找到黄永松,感谢他在十几年前出版的这本书,召唤她来到温州研究学习夹缬工艺。

在黄永松四十多年的“汉声文化梦”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黄永松和他的编辑们,会为了收集一个民间故事、记录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深入田野,来到乡间、老人院,聆听每一个老人的叙述。这样的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也都被黄永松放进他一直在建造的“文化基因库”中,通过办杂志,他将这些古老的工艺记录下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推广,他也希望这些古老的、传统的东西能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孙蒨 文/摄        编辑: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