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区“五大措施”推进扶贫示范村建设

08.01.2015  17:50

  黄岩西部山区“六乡一镇”,面积457平方公里,共有行政村179个,人口11.7万,省扶持的扶贫重点村152个。2014年初,黄岩区选择了班子战斗力强、有建设内容与示范效应的宁溪镇牌门村、屿头乡沙滩村、上垟乡西洋村、平田乡桐外岙村、富山乡李家山村等5个村,作为创建“进村入户、十有六保”市扶贫开发示范村,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资金投入,整村推进水、电、路、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壮大集体经济。通过一年的努力,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雏形初现。具体做法是:

        一、立足机制保障,全力打造“大扶贫”格局

        黄岩区着力“三个到位”,加快扶贫重点村发展。 一是政策扶持到位。 根据台州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进村入户、十有六保”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黄岩区政府下发《关于调整黄岩区扶贫重点村建设扶持政策的意见》,从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等四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列出三年建设任务书,明确每个示范村每年具体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来源、完成时间和责任部门。如农业基地沙石主道路(4米宽)补助提高到10—20万元/公里,蓄水池、库房、水管等最高补助可达80%,村里建惠民综合楼,给予每间10—15万元补助等。 二是资金投入到位。 每年2500万元本级财政扶贫资金均列入区财政年度预算一次性项目安排。为避免以往“洒胡椒面式”扶贫,区里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直接给予示范村每年50-100万元不等的专项建设资金,2014年5个示范村安排了20个项目,总投资1400多万元,政府资金投入715万元。 三是部门整合到位。 区国土、交通、水利、电力、广电等各有关部门和当地拧成一股绳,坚持一步到位合力推进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缩短了建设时间。

        二、立足扶贫搬迁,加快贫困地区人口集聚

        黄岩区充分利用省补标准人均8400元、土地指标专项安排的优惠政策,加快扶贫搬迁步伐。 一是重规划。 按照省、市要求,区政府制定《黄岩区异地搬迁规划(2013—2017年)》,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心村培育、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强化规划引导,形成建设合力,提高搬迁小区建设的配套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在屿头乡沙滩村,区里投入80万元重金聘请同济大学对村庄整体规划进行科学布局,将原先分散在溪流两旁的村民统一到中心村集中安置。宁溪镇牌门村则依托当地桂花特色及历史人文建筑,通过扶贫搬迁,腾出旅游发展空间。 二是重特色。 采取“四统一分”方法,即统一征地、统一安排宅基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分户自主建房的方式。为让搬迁新村融入自然,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新村建设时统一采用青瓦、青砖、溪石等符合当地特色的材料,保证乡村的原生态风味。 三是重保障。 安置小区建设涉及规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同时区里把宅基地复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扶贫搬迁,保证安置小区建设用地。

        三、立足产业发展,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步伐

        结合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实际,因村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生态效益型。 充分利用长潭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宁溪镇牌门村发展桂花及苗木种植基地300亩,并开发桂花配套产品等,创建桂花产业特色村。上垟乡西洋村目前已有100多人从事鲜花产业,鲜花生产种植面积发展到300余亩,每亩收入达3万元。富山乡李家山村地处海拔600米,全村211户有种菜村民90多户,高山蔬菜种植面积逾越200亩,还向周边村庄流转承包300多亩,全村仅靠种菜便可实现年收入300多万元。 二是休闲观光型。 对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底蕴的特色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乡村休闲游与民宿“农家乐”。平田乡桐外岙村今年发展农家乐9户,年接待游客2500人次,营业额达60多万元。屿头乡沙滩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该乡旅游集散中心,美了乡村,富了农户,并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4万元。

        四、立足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两美”乡村

        今年以来,黄岩区共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扶贫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硬件完善环境美。 5个示范村的通自然村、村内通户主干道、通主导产业基地道路均已基本硬化。农户饮用水安全率达100%,通过今年“五水共治”,每个村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村庄环卫保洁进一步完善,每15户配置一个垃圾箱,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以上。同时区里根据每个村的发展趋势,因村制宜加大投入,新建停车场、生态绿地、拦水坝、旅游集散中心、风俗长廊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二是惠民工程生活美。 发挥扶贫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助建部分敬老院、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等项目。5个示范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人口计生苑、村民活动室等10余所。依托农民学习会馆、文化礼堂等场所,村里定期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五、立足民生“六保”,提升低收入农户保障水平

着眼于底线民生,保障其就业、低保、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六方面权益。 一是加强就业促进。 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0多人,同时鼓励5个村的来料加工经纪人扩大规模,增加覆盖范围,让在家闲置劳动力“有活干、有钱赚”。 二是提升最低生活保障。 通过摸底调查,以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方式确定低保户48户,确保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三是强化医疗救助。 由各村补贴大部分,个人支付小部分的方式,确保低收入家庭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达到全村参保目标。 四是健全教育扶持。 区里拿出一部分资金,对考入高中、大中专学校的低收入农户子女14人,每人发放3000-50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五是加快危房改造。 在推进扶贫搬迁的同时,针对15户无住房、或修理危旧房的特困户,给予2000-5000元的补助,逐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六是完善养老保险。 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村级补贴等形式,确保实现低收入家庭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