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鹿城主推新“货币化安置”政策 提高群众获得感

27.05.2017  14:33

鹿城区委书记李无文。鹿城 提供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27日电(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崔艳)当下城市高速发展,“”和“”是跨不过去的两道坎,而“建什么”“如何建”也成为决策者们避不开的问题。

  “现阶段我们拆得很快,但是拆了之后的地怎么建呢?都建安置房吗?一座城市如果只有大量的高楼,也没有城市的样子。”近日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主推新“货币化安置”政策。在鹿城区委书记李无文看来,就地安置的模式使得群众负担重、政府压力大、城市品质差,已经逐渐步入困境;只有改变安置模式,“大建大美”才有空间,城市转型才有希望。

  实物安置弊端越来越凸显

  一直以来,政府征地拆迁采取的都是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行的方案。但在房地产库存严重过剩的当下,这种方案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李无文说,一方面,实物安置方案需要兴建大量的专用安置房,在商品房过剩的行情下,显得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实物安置需要待安置居民等待相当长的时间,这个周期通常是4-5年。

  “温州现在到底需要多少安置房?这个账我还没算,但我可以初步判断,我们不缺房子,农民也大部分早早搬到了市区的商品房里,他们的房子都出租了。可以预想,我们如果再建这么多房子,对整个房地产将是很大的冲击。”据李无文介绍,现在马上要投用的和已经在建的,鹿城区范围内有464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如果平均按100平方米一套的话,就有4万多套。

  据了解,去年鹿城区的商品房一手房成交量只有7400套,这两个数字一对比,房子的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已显而易见。李无文推算,如果把鹿城的城中村全部拆完,都去建安置房的话,还能建2000多万平方米的房子,相当于20万套。房子的闲置率会越来越高。

  此外,经测算,如果采用就地安置,鹿城区改造完核心片区所有30个城中村,因增购等原因,拆迁户需要支出200亿元,平均每户拆迁户需要支出89万,老百姓为此将花掉毕生积蓄,城市亦无法实现扩容提质。且由于安置房建设标准偏低、物业管理水平跟不上、购房者生活方式差异及土地性质等问题,使得建成后的安置房市场销售价偏低,资产升值幅度也不如同地段商品房。

  产权货币回购 结合两种模式优点

  “目前,双屿街道已经拆出了将近2000亩的地。我想从双屿的瓯浦垟一直到中央涂,要建设新型社区,搞百年建筑,学校配置跟上,老的地块我们将以公建配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为主。”在李无文认为,安置房还是要建,但要建成新型社区,要建高品质的房子,公建配套也要跟上去。这就需要政府能够统筹规划更多拆后空地的有效利用。而货币化安置模式不仅能够盘活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质,还能降低政府成本,缩短产权调换安置周期。

  在李无文看来,当前棚户区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大拆大整”提供了资金链保障。政府要更多地从群众利益、政府承受能力和城市发展角度综合考虑,对政策进行调整,确立产权货币回购利益最大化政策导向,既让群众有更多的选择,也为城市发展、民生福祉留出更多空间。

  按照计划,鹿城区今年将在完成16个行政村改造基础上,力争3年时间基本完成计划外城中村和旧小区、旧厂区、旧市场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主城区的空间形态。为此,鹿城区特制订“二十四字”拆整方针:意愿导向、货币为主、异地安置、等值置换、保障安居、限制炒房。

  李无文表示,未来,当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从就地安置的桎梏中脱离后,将更多地用于城市基础设施设,更多地投向其他民生社会事业,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让人们拥有更多获得感。(完) 【徐施宏】来源:中新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