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瘦身也是一种反腐

18.12.2014  07:43

    2015年1月1日起,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将被取消,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教育部要求,各省市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使用范围。此外,有关部门要对加分资格进行复核复测。

    高考制度是基于能力原则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公平分配的机制。高考加分项目,原本是为了优先选拔在某些领域有特长的学生,但多年来却成为制造不公的土壤。今年7月,本溪市高级中学高考生1000多名,获体优生加分者高达87人,受到众多考生和家长质疑;同月,河南漯河高考加分的74人中有41人因武术套路国家二级运动员身份获得加分,引发质疑……各种纷繁的加分乱象,稀释着考试公正和社会公平,演变成为“看得见的非正义”。

    如今,取消这些标准不清、乱象丛生的鼓励类加分项目,不仅可以规避加分政策出现的弊端,而且能够减少高考招录过程中各种弄虚作假,让考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实现公平竞争。随着这些加分项目被取消,还可预见如“奥数”培训等衍生产业将得到降温,逐渐回归理性,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高考加分瘦身,也是一种教育反腐。加分乱象背后往往伴随着隐秘的利益交换。例如,2009年浙江某地中学参加航模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其中13名考生均为当地官员或富人子弟,引发舆论强烈质疑。这样的“高考加分”实际就是给腐败预留“特权通道”。由此可见,高考加分若操作不透明、监督没跟上,很可能沦为一种“拼爹”游戏。此可谓加分“差之毫厘”,公平“谬以千里”。

    取消加分政策,就是要填补高考公平的“缝隙”,就是在给高考正义“加分”。纵观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从制定、出台,到调整、变更,再到瘦身、取消,都是在追求一个要义,那就是让高考招录体制更加公平化、人性化。此次改革再次向社会传递了一个讯息: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的基本准则,也是维系教育公平、社会公正不可逾越的底线。

    当然,高考加分瘦身只是第一步,在扎紧口子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审核认定,这样才能提高加分制度的公信力。加分改革“落定”,高考“尘埃”犹在,打破现行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格局,拓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渠道,仍需不断探索与深化教育改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郑晖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