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里的这家球衣店 有什么魅力?

23.06.2016  09:14

不光绿城队员找他买欧洲杯球衣 有游客来杭州都要特地来逛逛

在自己的球衣店里,李磊没有老板的样子,倒像个裁缝。拿着尺子,在球衣上反复比画调整,花费好半天工夫,只为了印上最完美的名字与号码。他能想见,手上的球衣经过邮寄到达收藏球衣的买家手里,拆包后被惊叹,被宝贝,被珍藏。

因为感同身受,他变得完美主义,仿佛手中不是球衣,而是艺术品。那个样子——认真投入,有那么点沉醉。

收藏的球衣比太太衣服都多 干脆开网店卖球衣

足球在李磊人生中的“开场”,充满了戏剧性。小时候放暑假,邻居小伙伴去市少年足球队训练,李磊没事干也天天跟着去。结果,一个暑假下来,邻居没留下,李磊却被教练看中了,“当时是杭州市少年队85组,然后每天就开始训练了。

1998年,浙江足球迎来了重要节点,绿城老板宋卫平接手组队,而李磊所在的队伍属于绿城三队。他一直踢到了绿城组队去南斯拉夫留洋之前。“一方面要调整出队,另一方面我爸爸很重视文化,衡量过后还是建议我别踢了,继续上学。

17岁,还未能进入大众视野,李磊就退了。这段短暂的“运动员生涯”的开始与结束,都不是他说了算的。但遗憾,有时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很多运动员退役后,会进入与原先项目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比如绿城前队员谢志宇,如今远离了足球,在杭州餐饮界磨刀霍霍。已过而立的李磊,却一直与足球同行,除了兴趣所在,可能正是因为缺憾。

高考后,李磊进入天津体院,学的是运动训练足球专业。开始收藏球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第一件衣服是凯尔特人,花了500元钱,当时生活费才600元钱。”从那以后,只要有喜欢的衣服就去想办法搜罗,一发不可收拾。“基本上,省下来的钱都花这里了。

毕业后,他进入夏衍小学(当时叫彭埠一小)当体育老师,当时他还是杭州市第一批足球专业的老师。“第一年的月工资是1700元,很兴奋,全用来买球衣了。

以至于,后来他收藏的球衣,比他太太的衣服还要多,有球星本人签名的也是不少。很快,他萌发了开网店的想法。“既然我这么喜欢买,那还不如开个网店,把正版球衣买进来再卖出去,用利润去买自己喜欢的球衣。

2009年前后,淘宝店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特别是杭州诞生了一大批服装类网店。就在那一年,李磊的LD正版球衣淘宝店也开张了。

圈内都知杭州李老板印字一流 哪知他曾印坏了一堆衣服

一开始,李磊每个月才进4件球衣,一件S,两件M,一件L。全年总共才四五十件衣服,还卖不完,到手挣个两三千元钱去买几件自己喜欢的球衣。

在小打小闹中,店铺维持着经营。慢慢地,很多人来问他一个类似的问题:老板,你这儿能印名字和号码吗?

正版球衣都是光版的,可是很多收藏者想要背后印有自己喜欢的球星的名字和号码。被问得多了,李磊干脆去买了一台印号机,又从字号代理商那里拿到了授权,开始自己给球衣印字。

可是印字这事儿吧,想着容易,做起来讲究得很。“很容易就印歪,放上去很难控制,而且不同品牌的字不一样,温度不同,撕下来也不一样。”没办法,李磊就拿自己的衣服练习,印坏的衣服摞成小山。

一件正版球衣真的不便宜,作为收藏者,自然希望收到球衣是完美无瑕的,而且有些买家是学生党,买件球衣不容易,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嘛。”李磊开玩笑说,自己并不是老板,而是个手艺人。

几年下来,无数次埋头苦练,熟能生巧。而好的手艺,别人是能感受到的。中国的球衣收藏圈子说大也不大,陆续有客人主动在贴吧、论坛、微信、微博推荐李磊的店,感叹其人“印字水平一流”。

现在看来,当时的顺应而为,其实是抓住了市场需求。如今,这也成为李磊这家球衣店最大的特色。南昌有一个曼联球迷,把自己20多件曼联球衣一次性全寄给李磊,交由他来印字。

后来,李磊和香港球衣商Kitroom Sports合作,在杭州凤起东路广茵大厦的19楼开出了实体店。线上和线下开始同步运营,这也给他带来了暴涨的销量。

很多人会在淘宝上问我,你的衣服是真的假的,我说是真的。他会问真的理由是什么,我说标牌怎么样,他还是半信半疑,但我说我有了实体店,你可以来看,也可以去专柜验货,马上销量就上来了。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家店非常“任性”,因为李磊白天要上班,所以工作日只在晚上开门,街边也不见招牌。也正因此,真正到店里来的都是慕名而来。

甚至,很多外地游客来杭州旅游之前,会先在淘宝上问李磊周末在不在,想顺道来店里看看。“后来好多人也成了朋友,大家都彼此信任。

看到孩子穿上正版球衣无比快乐 连绿城球员都找他买球衣

前年,李磊跳槽离开了校园,去了绿城足球俱乐部上班,也算是弥补儿时的缺憾。记者和李老师就是在训练场边认识的,他是个工作极致认真的人,踏实勤勉,也经常因为工作忙碌而没有时间精力来打理店铺,所以后来找了一个合伙人帮忙打理。

但6年体育老师的经历,让他一直对校园足球特别关注。“我小时候踢球,穿的都是假货衣服。”李磊笑着说道,他知道穿上正版球衣对踢球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还在夏衍小学的时候,他给校队做了第一套正版球衣。“每件衣服上都有小球员自己的名字,做工非常精致,看到家长和孩子都很喜欢,我也很开心。

都说人需要仪式感,球衣其实是具象的仪式,能让孩子与心中的大足球场、大球星产生一种很深的隐秘联系。

志同道合的人多了,来自杭州学校的订单也多了起来,“前段时间,保俶塔实验学校就来我这里订货,要求衣服上有赞助商,还有类似国家队的小号码,队徽这些全配齐,就跟职业的一样。”只要是学校的单子,李磊给的价格非常低,“但是真的很开心。

眼下正值欧洲杯,李磊的球衣卖得很不错。绿城队员都从他这里买了很多件。碰到大赛年,球衣很好卖,但是进货相当考验眼力。

欧洲杯要根据分组来订货,同个半区只能有一队进决赛,所以不可能强队都进很多。”可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李磊也只能凭自己的判断来押宝。“不瞒你们说,李老板押了德国队。

有空的时候,李磊会和5岁的女儿典典一起穿着亲子球衣上街,挺拉风的。“体育产业发展起来后,球衣市场是很大的,可是你看中国马路上穿球衣的还是很少,我期待哪一天,中超的球衣文化可以做起来。

悉心经营的同时,李磊也在保护着自己的趣味。“我不想盲目扩张,因为我不是靠这个来养活自己,纯粹是喜欢,有小利润就可以,如果扩大了我怕要发愁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就完全变成了生意。

害怕变成完完全全的生意事,与其说这里面有他的乐趣,不如说这就是他的骄傲。

导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刚刚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潜力。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6%。”在体育产业大众创业的浪潮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曾经是运动员,如今,他们是创业的先锋。本报陆续推出——“运动员的创业经”栏目,讲述运动员创业的故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戚珊珊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