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路径

01.09.2019  16:31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历来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当下,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维护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还是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的必然选择,以及凝聚网络正能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现实需要。

第一,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意识形态阵地的主战场。掌握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在校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各类资源都更为便捷,在丰富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还可能给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很大改变。网络的复杂性、及时性、隐匿性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因此,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抓住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一是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好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不断提升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能力、处理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决策能力等。二是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创新高校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增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网络舆情调控能力,不断完善高校网络安全防护责任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

第二,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人才是关键,这要求我国高校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的工作队伍。不仅包括党委相关部门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还包括网络宣传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等。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人才队伍,要求每一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且熟悉各类网络媒介,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网、论坛、自媒体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整个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始终保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以良好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教育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识见地教导学生,自觉做立德树人的表率。只有这样,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才更掷地有声,引导网络主流舆论,赢得网络空间话语权,从而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创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立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内容和方法上下大功夫。一方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真正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例如,充分借助高校网络平台,积极发布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事例,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和思考,从而增强其明辨是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引导法。这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特性,利用高校的自媒体公众号、社交软件等平台,全方位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沟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事实、论据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使师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的关系,实现自我学习和老师引领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第四,优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技术是关键,这要求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网络技术的研发,从而改进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只有积极开展网络技术创新,加强网络动态监测,才能及时对那些不良、有害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和屏蔽,从而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与此同时,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替,有助于加强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和引导。目前,校园网、自媒体公众号、社交软件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解在校师生思想动态的主要渠道,也为加强高校的网络舆情监管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引导在校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网络舆情方向,更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打造积极健康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环境,切实发挥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阵地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研究”(16CKS044)、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15MLC0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与调控研究”(2017ZDIXM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玉鹏 李鑫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