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政策尚未出台 杭城高中先行一步

29.11.2014  12:08

  “我的孩子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回到国内碰到同学后告诉我,大家在谈到未来打算时,都没有什么想法。但在美国,高中、大学同学碰在一起时,大家都对未来很有想法。”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感叹。

  昨天,学军中学举办了一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论坛,来自杭城多所重高校长及国内外知名高校高中校长、老师齐聚。他们最关注的就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共同探索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今年,上海、浙江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开始实施。除语、数、英之外,考生需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我们说的“七选三”。新方案出台,倒逼学校开始做一件“多年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在高中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可以说,学生的这次选课,可能决定了今后大学的报考专业,甚至决定了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当务之急是让这些刚跨入高中校门的学生,尽快地明确未来要走哪条路。

  杭城高中开了哪些职业生涯规划课

  假如你是领导,你会怎么处理?不久前,学军中学学生来到文教社区和西溪街道,针对工作人员遇到停车难、老人照料、管理边界等问题,献计献策。有学生提议,每个社区都有不少老人的孩子不在身边,家里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而杭州高校有几十万大学生,可以让高校与社区结对,学生与家庭结对,发动学生做义工。这一想法,得到了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的赞许。像这样走进社会体验不同职业的互动在学军中学很常见,就是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除了学军,杭州不少高中都开设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如杭高,引进了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试,为学生提供3个参考类型,并按适合程度排序,帮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十四中引进了哈佛心理教材,让学生对兴趣、能力倾向和性格特点等有自我认识,同时介绍大学各专业的分类、方向等情况;浙大附中从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教材是校长申屠永庆主刀编写的,这学期还邀请浙大教授介绍大学专业;长河高中也在为每个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邀请各行各业人士来校讲座。

  35种选课方案该如何排课?

  “我在上海时没感觉到这个话题那么热,大家都在耐心等消息,但到了杭州发现大家都在焦虑,我也有紧迫感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校长高屹的一句玩笑话,从侧面反映了浙江师生家长的心理状况。

  同样是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是“六选三”,浙江是“七选三”。用数学计算,浙江学生会出现35种选课方案,排课的复杂程度远超上海的20种。而且,有老师说,这“多出来”的一门信息技术课成了“老大难”。

  政、史、地、理、化、生六门学科,多年来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学科和教学体系,但信息技术以前从未列入过高考范围,这样的技术性学科应该怎么教?高考会怎么考?对技术操作又该如何考核?一系列问题在学校老师看来有些迷茫。而只要有一名学生在“七选三”中选了信息技术,这门课就一定要开,“每门课的选课人数不确定,这将会影响学校的排课、师资、教室、分层走班等。”另一位高中副校长坦言,挑战确实不小。

  据了解,杭城几所高中都在设计相应的选课方案,但由于高校招生方案还没出来,到底怎么选课还有待斟酌。“指挥棒决定了学生如何选择学科,如何选择专业,所以我们还是要看高校如何行动。”一位杭城重高校长说。

  延伸阅读

  学军中学“家文化”体系:

  最自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校长高屹说,学校前几天期中考发现:在分数排名前30位的学生中,只有3人所有科目都考得很好,其余学生都存在弱项学科。这就意味着,如果分别将学生的3门课、5门课、7门课成绩进行排名,最终名次会发生很大波动。“这也是选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在高屹看来,学校为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主要是帮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比如想当医生,你如果手脚协调能力差就不行了;如果你想从事服装设计,那就需要较好的色彩敏感。”高屹说,同时还要考虑家庭因素,如家庭环境、氛围,甚至经济实力。

  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关键在于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认识社会,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他特别提到了学军中学的“家文化”:学校开展“理家训,修家谱,写家史,传家风”活动,这看似和高考、就业关联不大,但却是一种最自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修家谱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在族谱中的定位,从而激发自我责任感。在活动中,学生会受到家训熏陶,先辈执着创业精神的感染,从而激发家庭责任感等。”陈立群说,情感驱动也是教育的本源。

  通讯员张同华记者黄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