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岳思:收声的才是好木

07.09.2015  11:53

土坯墙角上印着一圈圈的水渍,屋顶灰黑的瓦片长着几丛茅草,阳光透过天窗和纵横交错的木头房梁照进屋子里来。这是一座杭州余杭崇贤随处可见的农村老宅,也是马岳思工作间,他在这里和木头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在很多村民的印象里,他是寡言少语的马“木匠”,很少有人知道马岳思其实是一位有20多年经验的斫琴大师。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为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晋国师旷弹琴引来白鹤伴舞,蔡邕从炉灶里抢出柴火制成“焦尾”名琴。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古琴的传说故事,马岳思与古琴的缘分也有一个故事。

在学会斫琴之前,马岳思真的是一位普通的木匠。1992年,他接了一位李姓老师的装修活,为其打造家具。这位李老师生活雅致,常邀朋友来家里品茶抚琴,马岳思第一次听见古琴曲就是在李老师家中。“当时觉得这真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声音。

初闻琴声的马岳思没有声张,暗自将古琴的样子记在心里。几个月后,他带着凭记忆仿制的古琴,又回到了李老师家里。“当时想得很简单,想请老师为我装上琴弦,这道工序和木匠活实在不搭界。

李老师看到这张琴,觉得马岳思很有灵气,后来还把他介绍给当时的“西湖琴社”社长徐匡华认识。就这样,马岳思成为浙派古琴徐门弟子,正式开始了斫琴师的生涯。

一把上好的古琴,制作工序复杂,原料选取讲究,最快也要两年才能制成。马岳思斫琴遵循古法,塑形、挖槽、上漆……几十道工序,一丝不苟。“生活可以简朴点,但是斫琴工艺马虎不得。大漆刷上去,该晾晒多久就要多久。

马岳思平时闲在家里也爱抚琴,这一刻,他的心特别宁静。

老杉木、桐木都是制作古琴的良材,年份越久越好,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尤佳。在马岳思的老宅房梁上密密麻麻堆满了老木料,这些都是他收集来的宝贝。它们有的原本是老房子的房梁,有的沉在水底几百年。

和木头打了几十年的交道,马岳思自有他的选材之道。“新杉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显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我鼻子闻一闻就知道大概年份了。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摄影 /杜国平 文字/张凡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