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永葆青春

02.06.2016  05:43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为什么能永葆青春,总书记都给出了深刻的回答。我们可以从“两个导向”角度分析之。

  一、坚持问题导向,跟上时代步伐

  马克思指出,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着重批判了主观主义,指出主观主义者“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邓小平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些重要的论述,实际上都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有强大生命力,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必须要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力”。一句话,马克思主义要永葆青春,要有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始终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978年以来,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正确理论。这样的理论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这样的理论是有有效性的,是有实实在在话语权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要永葆青春,必须着眼于“中国问题”,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 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要让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生命力,必须直面“中国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问题;必须研究“中国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把“中国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题和核心,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基本的评价标准。正如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 始终能直面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怎么可能不“保鲜”呢?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高扬“人民”旗帜

  马克思之所以有强大生命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坚持为劳动人民立言的道义立场,关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处境和发展命运,成为无产阶级和大众解放的“头脑”。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高扬的“人民”旗帜。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强调做学问的道义性,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当今中国,这种道义性、价值性体现为:为党立言、以人民为中心,即“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一句话,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做学问的宗旨。

  “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原则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理论创新的全过程中。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提供“为生民立命”的大学问,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 提供经得起人民检验的理论成果。如此可亲可爱的马克思主义,怎能不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者:唐爱军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