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近180件作品正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24.06.2015  09:05

马一浮书法展已经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特约摄影 龙巍

马一浮的资料照片墙 特约摄影 龙巍

马一浮亲笔所写的药方,上面还有一枚“胡庆余堂”印信。照片由浙江美术馆提供

遇上杭州的黄梅天国学大师也很郁闷

里头还有他给失眠好友开的一张药方

没有比黄梅天更加让人胸闷心烦的了。对付糟糕天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

55年前的农历闰六月,77岁的国学大师马一浮(1883-1967),在杭州就遇到了跟最近差不多的阴雨天。在连续下了几天雨之后,他提起毛笔,俯在案头即兴作了一首诗。

老先生在诗里感叹:“岩间竟日雨冥冥,飞鸟行人不过庭,游雾垂风俱未可,闲门高卧读山经”。麻烦的下雨天哪儿也去不成,能做点什么事情消磨时光呢?他的选择是躺在家里看书。

这则行书小诗,名为《雨闷有作》,是马一浮的日常片段之一。眼下,正陈列在杭州南山路浙江美术馆的展厅里,作为“游艺证道——马一浮书法展”的一部分。

与之同时展出的,还有另外近180件来自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图书馆收藏的马一浮作品,包括书法、诗(词)稿、书简、碑铭、序跋等。

这些作品有半数以上都是第一次公开露面,大部分都没有经过装裱的珍贵手稿。在昨天的展览开幕现场,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说:“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马一浮无疑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这是近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马一浮作品展,实在非常难得。

一段历史

和杭州渊源很深

在孤山三年足不出户

马一浮被称为“一代儒宗”,精通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899年,老家浙江上虞的16岁少年马一浮,与鲁迅兄弟同应绍兴府学宫院试,年纪最小,却得了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汤寿潜爱才,便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他。1902年,妻子去世,马一浮蓄发明志,终身不娶。

1901年,马一浮留学欧美、日本,办刊翻译传播西方文化,也是他第一个将马克思的著作德文版《资本论》带回中国。后来,蔡元培请他去北京教育部当秘书长,但只去了两周,他说:“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不如回西湖。”于是,就回到了杭州。

马一浮与杭州渊源很深。青年时期,马一浮经香积寺住持肇安法师介绍,在杭州孤山广化寺,三年内足不出户,读完了文澜阁《四库全书》。后来,又受浙大校长竺可桢之聘,赴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开讲国学。浙大的校歌歌词,正是出自马一浮之手。晚年时,他应弟子蒋国榜的邀请,一直生活在杭州花港观鱼内的蒋庄西楼,直到离世。

丰子恺曾推崇马一浮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在这次展览里,马一浮生前临写的大量碑帖和诗文,吸引了很多书法名家及民间书法爱好者驻足。这批展品中,有104件是浙江图书馆的旧藏。浙江图书馆馆长徐晓军回忆说,作品来之不易,是1996年几位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同志,从红卫兵的手里抢出来的,可谓“劫后余生”的珍品。

马一浮的书法,各种书体无所不备,其中对隶书、行草造诣尤深。在中国美院书法系主任沈浩看来,马一浮的书法所传递的不光是书法艺术本身,更重要的是文心,“现在艺术界更注重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先生这一代,书法更多的是表达内在修为。你看不到什么华丽的修饰,就是安静、实在地书写”。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