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货郎、西湖香市、“红太阳”地摊…… 杭州人的特别“练摊史”

17.12.2015  10:15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回的主角是卖油郎

前段日子,杭州的“鞋垫奶奶”刷爆朋友圈。“杭州庆春路娃哈哈美食城附近,93岁老奶奶在摆摊卖自己做的鞋垫和旧版小人书。老奶奶老伴走了,家里瘫痪儿子需要照顾。天气这么冷,老奶奶拿着钱都颤颤巍巍……”一条爱心微博引来大批买鞋垫的网友,结果把奶奶“”跑了。大家一调查才发现,奶奶儿女孝顺,有退休工资,摆摊只是因为“闲不住”。

奶奶的“闲不住”也是杭州人的传统。因为独特的“杭商”文化,“练摊”这回事,杭州人一直走在前面。

南宋的快乐卖油郎

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这强调的可不只是南宋杭州的繁华,而是一项了不起的突破。

唐代以前的城市,买卖只能开在“”(商业区),市民只能住在“”(居住区),都有高墙围住。而且“”门早开晚闭,营业时间有限。而到了南宋,“界限”彻底打破,摆摊地点、时间不限。“顶盘挑架、遍路歌叫”的“流动商贩”也就越来越多。

那时小贩的生活过得还挺滋润。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回《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临安城里卖油小贩秦重,竟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把三两的本钱变成十六两,最后还赢得花魁芳心。

热闹千年的“西湖香市

要说杭州最有名的“”,莫过于西湖香市。

公元998年,江南大旱,无计可施的杭州知州张去华只好到天竺“祈雨”。一缕香烟腾空,甘露当即降临。此后,上至皇亲,下至百姓,纷纷到天竺上香。服务于上香队伍的“天竺香市”渐渐形成,后来又发展成“西湖香市”,一火就火了几个朝代。

清代《杭俗遗风》记叙,“西湖香市”分为“天竺香市”、“下乡香市”和“三山香市”。除了全城出动的“天竺香市”,“下乡香市”是苏常锡、杭嘉湖一带种桑养蚕的乡民,乘坐载香的杉船,沿大运河来杭州,泊在松木场、拱宸桥一带。船多得把河道也堵塞了。“三山香市”是苏杭各地的民间“香会”,肩挎香袋,腰拧红带,一天内步行烧遍天竺山、小和山、法华山三山之香。夜幕之下,大家提灯而行,山路灯火串串,犹如火蛇。

可惜战乱饥荒,时代变迁,灵隐香火不断,但香市却风光不再。

西溪路、“红太阳”的练摊岁月

上世纪80年代,杭州人渐渐忍不了“凭票供应”这回事,红太阳广场、西溪路的地摊应运而生。

红太阳地摊”于1980年3月在浙江展览馆西侧的马路开张。所谓摊位,不过几根竹竿、一张行军床,但人气却旺得不得了。“当时很多商贩从广东进来手表、衣服。我第一副蛤蟆镜也是在那里买的,到现在还留着。”63岁的刘大伯说。

西溪路则是当时特许的“练摊一条街”。很多机关里工作的人,也会从市场批来东西,再到这里来摆摊,塑料布一铺就开始吆喝,也有直接把衣服挂在绿化栅栏上卖的。

1992年,“红太阳地摊”搬到环城北路上,成了“正规军”——环北小商品市场。西溪路也逐渐冷寂,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店铺。90年代因为解百等大型百货纷纷兴起,几乎每年开出新商场,便利店更是遍地开花……

现在我们不用再为买东西发愁,但当你打开购物网站,上传闲置信息,会不会有那么一刻,突然找回当年练摊的感觉?

看点其他新闻: 今明早晨积水成冰 周五以后气温回升连晴

掌上来打分 今年杭州市直单位综合考评出新招

杭州一大批幼儿园中小学明年投入使用

杭州千万级二手豪宅成交井喷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周一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