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食用菌出口下滑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丽水市食用菌出口下滑
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受日元、欧元等持续贬值和绿色贸易壁垒以及国外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市食用菌出口大幅下滑,前5个月出口仅2000多万美元,同比下降13.6%,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受阻,给我市菇农增收带来一定影响。为此我市专门进行调研,提出如下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食用菌出口下滑的原因分析
(一)汇率变动增加自营出口风险。
日本、韩国、欧盟是我市食用菌出口的主要市场,占全市食用菌出口的七成以上。近年来,日元、欧元、韩币持续贬值,即期汇率低于签订订单的汇率,使得企业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辖区的大自然等一批食用菌出口企业表示不愿接来自欧盟、日本、俄罗斯的订单,企业持汇观望;部分企业选择直接卖给国内外贸代理公司以避免财务风险,出口积极性大大降低。比如1—5月份出口日本、欧盟食用菌分别为546万美元、218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9%和41%,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4个和71个百分点。
(二)市场需求疲软,产品附加值低。
出口市场整体疲软,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干香菇出口价格与1996年相当。外国客户由特级产品订单转向实惠型的普通产品订单并不断压价,使得出口企业只得主动“让利”。牛肝菌等价值较高的野生菌减产,也是促使出口货值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出口以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等传统品种为主,新特产品的竞争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三)绿色贸易壁垒阻碍我市食用菌出口。
为保护国内食用菌产业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都设置极其苛刻技术壁垒限制我国食用菌的出口。如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的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等食用菌实施命令检查或50%的监控检查。又比如自去年9月至今年1月,我市遭遇美国FDA通报案件达16起,部分食用菌出口龙头企业包括天和农业集团、百兴进出口公司等也涉案。
(四)地方政策不同导致出口订单大量外流。
2010年食用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前,湖北、福建、河南等地就以脱水蔬菜的名义出口干香菇,出口退税比我市多8个点,我市大山合有限公司、江源菇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规上企业纷纷赴湖北、福建、河南等地投资办厂;2012年初食用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后,企业又反映湖北、福建等地执行或变相执行远高于我市的新的食用菌出口退税率,出口企业绕道福建等地委托出口,企业自有客户逐渐流失,本地集聚效应递减,香菇产业受损。该问题通过省市两级部门的共同努力,2012年我市食用菌出口退税率终获提高,由之前最高“征13%退5%”提高到最高可“征17%退15%”,部分订单回归。之后,湖北、福建、河南等地为鼓励食用菌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奖励力度大于我市。如河南针对食用菌的出口奖励高出庆元县一倍,福建、湖北对食用菌的出口奖励力度也大于我市。出于利益考虑,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往往采取在丽水采购在外地报关的方式。
二、对策建议
(一)实施食用菌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欧美日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南亚、南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运用出口信用保险、外汇避险工具等手段,合理规避贸易风险。培育规模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或集团公司,鼓励产业升级,推动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在国内外市场所占份额和知名度;推动由原材料、初级产品向深加工、制成品等附加值高、利润高的产品转型。
(二)加快食用菌基地的建设和出口备案步伐。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的模式,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和良好农业种植规范(GAP)体系,以食用菌出口基地及各个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在庆元、龙泉、景宁等出口食用菌主产区建立出口基地或出口食用菌协会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推荐备案基地。出入境检疫检疫部门加强对进口国技术法规、标准要求的整理、收集,及时通过我市食用菌预警示范点通知企业执行。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生产质量保障体系。产品安全性关系到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关系到消费者安全与健康,关系到产品的生命力,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实行溯源管理,建立HACCP、QS管理体系,依托丽水公共检测平台,推动各县(市、区)平台全覆盖,产品检测项目全覆盖,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生产许可、生产、市场流通等环节的管理,食用菌主管部门加强对种植规范、技术的宣传和指导,重点引导种植户杜绝禁用药的使用和科学、合理用药。
(四)实施菇商回归工程。我市食用菌从业人数超过20万,食用菌产业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各级政府应从大局出发,对食用菌产业予以扶持。积极鼓励外迁的食用菌产业大户回归,鼓励在我市采购的贸易公司将结算中心落户在丽水,同时引导企业提升产业档次开展食用菌深加工,将丽水从食用菌主产区打造成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丽水市商务局)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