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振中: 左边讲台,右边文物

08.07.2018  07:25

  项振中有两个身份,一是中学语文教师,二是台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讲解员。在这双重身份之间,他切换自如。在他看来,“一站上讲台,就精神抖擞”跟“一有听众,就来了兴致”一样,面对听众,总是能让自己马上进入状态。因为合适,志愿者讲解员这份工作,他才长久地坚持下来。

  作为台州市白云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教十年时间,项振中锻炼出了长时间讲课的耐力。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讲过七节课,从上午到下午,几乎没有间断地讲课。项振中说,自己可能天生是吃这碗饭的,即使课间觉得精疲力尽,但上课铃声一响,马上又能投入课堂,“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而这样的状态,也正是博物馆讲解员所需要的。

  与博物馆结缘,源于学校一次党员文化志愿者报名活动,项振中填了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便是其中一个。

  第一次去博物馆报到,博物馆工作人员给大家做了一场培训,包括讲解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更重要的,项振中拿到了一份厚厚的讲解稿,里面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信息,这也是志愿者们需要下苦功夫的地方,要将主要展品的年代、历史都熟记下来。当天,项振中跟着博物馆讲解员走了一遍,感受了一名讲解员的日常,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难。他信心满满,回家准备几个星期后的试讲。

  第一次试讲不用走完历史展厅的全程,只需要讲解一半,由于准备比较充分,“过程十分顺利”。熟背了一二板块的历史知识,他讲起来得心应手。一个月之后,三四板块的试讲难住他了。这部分内容比较多,相对一二板块难度更大一些。那时,单纯的无实物解说,项振中已经讲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一对照实物,解说起来却是两回事,讲得磕磕绊绊,“文跟物对不起来”。这之后,项振中时常跑到博物馆来,对着文物练习。

  第三次试讲,他终于贯通地讲完了全程,由于准备充分,历史知识信手拈来,讲得很具体,原本45分钟左右的讲解,被项振中扩展到了90分钟,“就像上课一样,讲到这个画面,就开始扩展、延伸。不知不觉时间就延长了”。

  从2016年到现在,项振中每个月都会到市博物馆讲解一次,通常情况下,他会承包一个上午场或者下午场,对于习惯了讲课节奏的项振中说来,连续讲两场并不难,“一场还没有讲尽兴,就会选择两场”。

  虽然工作量大,项振中很少“走过场”,一场讲一个半小时是常有的事。他希望能有更多观众在听完志愿者们的讲解后,向他们说声谢谢,“这是对讲解员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