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传”唱响“好腔调”

18.12.2016  16:35

  义乌婺剧《花头台》、宁海平调《金莲斩蛟》、绍兴市绍剧《于谦传》、柯桥越剧《屈原》……12月15日晚,2016浙江好腔调·满园春———第三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仪式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戏剧获奖剧目专场活动在绍兴唱响。一出出濒临失传的传统戏剧亮相,演员唱得入迷、观众听得如醉。

  “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

  南戏遗响、越地长歌、乱弹绕梁、木偶情缘、皮影戏说、高腔遏云、滩簧悠扬……有人说“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戏剧大省,是南戏的发源地,昆曲的复兴地和越剧、绍剧、婺剧等多个剧种的发祥地,除大剧种之外,还有不少小剧种和无处不在的“草根戏”。全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剧项目有56项,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戏剧项目24项。”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介绍。

  “早在两宋时期,浙江就成为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在都城临安,宋杂剧的演出空前繁荣,在温州一带也诞生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南戏融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艺介绍,元代戏曲繁盛发达,在“四大南戏”中,就有杭州的《拜月亭》,淳安的《杀狗记》。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余姚腔也源出浙江。明末清初,浙江戏曲出现了高腔、乱弹、调腔、滩簧等多个戏曲声腔,并逐渐形成婺剧、绍剧、瓯剧、和剧,以及湖剧、姚剧、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剧种,更有苍南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多种由艺人来操纵玩偶动作共同完成的戏曲形式。

  56个剧种列入省级以上“非遗”名录

  如今,传统戏剧的生存发展土壤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浙江作为传统戏剧大省,大部分传统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却不容乐观。记者从浙江省文化厅获悉,近年来,由于市场缩水和传承艰难,部分地方剧种已经进入了“濒危”状态。全省列入省级以上“非遗”名录的剧种有56个,但还在正常演出的只有17个,偶尔性演出的19个,陷入失传危险的多至20个。

  从2014年起,为了加强对传统戏剧的抢救保护,浙江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和《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开展了“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建立了浙江省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专项资金,连续命名三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总数达57个。每年举办的“浙江好腔调”等一系列展演活动,20个专场的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激起了群众对于传统戏剧文化的热情。实行分级保护,形成了一张“省市支持、县乡落实、村为基础”的传统戏剧保护网络。

  “百年绝技”薪火相传

  《金莲斩蛟》剧目属于宁海平调、三门平调,都是高腔,活跃在浙江宁海、三门一带,《金莲斩蛟》是其代表作。该戏讲述的是侠女宋金莲不畏强暴,斩杀作恶多端的独角龙,为民除害的故事。剧中独角龙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嘴里可含十根猪獠牙。人们看到,独角龙的嘴里先出现两根,接着四根、六根,渐次增多,多根獠牙能上下翻动,左右开放,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展现了高超的“耍牙”绝技,精彩表演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舞台上独角龙面目狰狞,令人恐惧。卸了妆的表演者却是一位面目清秀的80后美女,叫薛巧萍,是平调“耍牙”第六代传人。

  宁海“耍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属于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耍牙”技艺几近失传,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我17岁,考入宁海县(平调)越剧团,开始学戏。1999年宁海县政府为了传承‘耍牙’这门技艺,找到已经改行在新华书店工作的‘耍牙’第五代传人叶全民,请他出山。当时看到叶老师表演‘耍牙’被深深吸引,从此拜师学艺,如今整整17年。”薛巧萍说,她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嘴里满是血泡,不能进食,每天打点滴,几乎到了绝食的程度。后来,为了提高难度,薛巧萍又将8根牙增加到了10根,每加一根牙,嘴就要被磨破一次,和她一起学习的8个女孩只有她坚持下来了。“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政府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互联网的迅速传递,‘耍牙’这门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样就吸引来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现在我的小师妹小师弟大多都是90后。”薛巧萍表示。

  在第三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仪式暨“非遗薪传”中“薪传奖”获奖名单中,包含了诸暨的西路乱弹、平阳和剧、衢江提线木偶剧等,而获奖者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今年设立的奖项‘薪传奖’,顾名思义,就是薪火相传。所以今年的亮点,就集中在这一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上。特别是师徒同台的专场演出,从戏里戏外流露出来的那种世代薪火相传的情感,真的特别动人,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这说明在年轻人中,传统的东西并没有消失。”郭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