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影像·梦想” 影评征文活动获积极响应

10.11.2014  13:06

  #!diantou!#他们,身处菁菁校园,用谨慎而好奇的眼光,锤凿意志与思考的深度。

  最好的旅程,刚刚开始。

  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风景,才最美丽。

  他们,徜徉在先锋与经典、创新与传承、包容与开放之间,用光影写“情书”。

  浪漫的故事,渴望分享。

  深沉的情感,等待回应。

  他们共同的名字,叫青春。

  新锐,是他们的标签。

  也许不够老练,但绝对真实。

  也许不够完美,但持续奔跑,以赤子心,做银亮色的梦。

  当青春遇见青春,汇成一首唱不完的歌。

  纵使坚硬,也有温润;纵使磨难重重,也有回甘。

  前方有光,就值得继续。

  而当一座城市遇见电影和青年,或将完成一种审美方式的革新。

  这也是光影的神奇之处:它一方面突显出个人和群体之不同──任何艺术表达都是个体创造力的舒张和释放;另一方面,它却又把孤立的个人结合成群体。

  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青春·影像·梦想”影评征文活动开始以来,获得了高校青年师生的热烈响应。

  18部青年电影全景展映、电影名家进校园暨青年导演创作发展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让“他们”认识彼此、寻觅知音——表面上是影像的演出、音乐的流动、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众文化标识的建立与塑造。

  这些文字,带着温度和热力,流淌着丰富的想象力,出发点和落脚点往往很“小”。

  但它们想探究的问题很“大”:“有了电影,生活究竟会不会变得更好?”

  有人说,青春文化是一种断裂的经验。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无法延续,更谈不上传承。

  也有人说,一旦进入青春期,多年后的忆往追昔也已相应地进入倒计时。

  但凡是青春,有虚有实,有近有远,永远没有离弃;凡依依不舍,永不落幕,都缘起于浪漫的风。

  向青春,致青春,与风同行,已胜过所有诗篇。

  这种“流年已逝、情怀未了”的情愫,常在不经意间敲打人们的心门。

  作为记忆的载体,电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种绝佳的流连方式。

  与此具有同样辩证关系的还有“黑暗”与“光亮”的彼此映衬:真正的影迷总是陶醉于影厅中“灯亮起来”的那一刻。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梦幻与现实、光影的奇观与认识的平凡之间的冲突、搏斗、交织和融合。

  总有些什么会从光影穿过眼睛进入心底,就像《百年孤独》里的黄蝴蝶,穿行于无数时空齐齐振翅。起初几不可闻,最终化为风暴。

  因为,新的审美潮流都是从生活的边缘向核心突进的——时刻保持敏感,心就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