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人打造更具活力的公共文化生态圈

20.01.2017  23:31

  随着北京市海淀区对海淀高新技术企业园区青年白领的文化供给、辐射与渗透,常态化的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已经建立,白领的专属公共文化生态圈正在逐渐形成。海淀,正紧握它未来发展的青春命脉。

  丁酉鸡年春节临近,北京市海淀区的年味儿中除了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更有青春的清新氛围。眼下,北京市海淀区第七届“海之声”新年演出季正火热进行中,34项、142场国内外精彩剧目令人目不暇接,惠民的低票价、丰富的剧院场次,使海淀区人民乐享其中。诸如北京人艺的话剧《老爸开门》、悉尼歌剧院的亲子音乐会《宝贝遇见莫扎特》、开心麻花的话剧《二维码杀手》等,无论场次、上座率还是口碑均表现不俗,究其原因,在于其符合当下青年人的口味与审美,这便抓住海淀最为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超过百万的青年白领。

  不得不说,在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中,青年人最难“伺候”、最不好取悦。满足青年群体,无疑成为全国多个省区市文化部门怯于触碰的“软肋”,是多地公共文化建设中需要改善的薄弱环节。因此,众多文化大省、文化强市,包括一批获得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的城市,均把守住或扩大青年人市场作为突破口与攻坚目标,大有“得青年者得公共文化天下”之势。

  密集的高校群、连片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使海淀成为“青年才俊”创新创业的乐土。“在园区工作的青年人数量占到海淀区总人口的近1/4,这一庞大的群体需要符合号称‘大学五年级’的青年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内容。”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陈静介绍,从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园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研究”获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到2015年海淀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一路走来,对高新技术企业园区青年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辐射与渗透,一直是海淀区文委的工作重点。“如今,建设已初见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令我们欣喜的是,富有青春活力的园区公共文化生态圈正逐渐形成。”陈静说。

  海淀正青春,文化进行时

  古往今来,海淀为帝王贵胄、仁人志士乐于游历择居之佳地,散志澄怀之选胜,建梵宇琳宫、园林别业于其间,遗传奇故事、古风民俗于后世。清代康熙朝起,更是陆续建成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同时,海淀人文渊薮,历史底蕴厚重。在这苍苍厚土之下,沉埋着新石器、战国、汉代人类聚落;绵绵西山之中,散落着耶律楚材“旧隐西山五亩宫”的隽美诗章;一代文豪曹雪芹、纳兰性德,孕育出千古绝唱;八代样式雷,遗留下畅春园、圆明园等天工绝响……丰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成就了海淀兼容并包的人文气韵与文化底蕴。如今,作为高校林立、人才云集、科技资源富足的海淀,更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块宝地。随着创新创业的持续升温,海淀成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创新引擎。

  “科学与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新中国建立以后,海淀区以其高度密集的科教文化高地与人力资源,成为全国的科教大区。改革开放以后,又以密集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地位决定了海淀区承载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历史使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文化策划专家张娅娅说。

  “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员工年纪轻、学历高、精力充沛,业余文化需求旺盛。但由于他们工作繁忙,居住地分散,将其纳入街镇的常规群众文化活动有一定难度。更重要的是,对于园区的年轻人,他们的文化需求与社区居民往往区别很大,‘玩’不到一块去,街道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与这群高素质人才不相匹配,所以我们要另寻他路。”谈及项目设计之初,陈静坦言,如何更加精准地向园区白领供给他们所需要的文化服务内容是核心问题。“在图书馆系统,我们启动企业图书流动站建设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推广工程,这些年来,陆续与企业合作建设成137个图书流动站点,并在多家企业配备电子取书、有声数字图书馆、数字期刊等公共电子阅览室,共享服务资源。

  同时,除了老文化馆、图书馆之外,海淀北部文化中心的建立也是海淀公共文化辐射园区白领的重要部署。据了解,海淀北部正在打造或已经成型了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等一批专业园区,目前已入驻华为、联想、百度、腾讯、IBM等近2000家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高精尖”产业布局已然形成,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新的增长极。于去年7月开馆运行的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如今各项工作也已步入正轨,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新馆将设置高新技术企业园区文化活动室,图书馆新馆专设高新技术企业园区资料服务中心。随着众多园区企业的北移,青年公共文化生态圈的营造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海淀文化季以及“文艺轻骑兵”“午间时光”“到青年中去”等一系列“青春中关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的应运而生,进一步助力海淀公共文化对青年人群的辐射与渗透。

  为园区谋文化福利

  促企业与白领共成长

  “当很多地区的图书馆在建立总分馆制,完善社区和街道图书室购书、配书系统时,我们把功夫用在了对园区企业的图书馆(室)系统建设与完善上。”海淀图书馆合作协调部主任邓友保说,正是紧紧抓住海淀有众多高新技术园区这一特点,他们开启了与园区企业合作的新篇章。“我们提供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不给企业增加任何负担,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首要前提。”在海淀图书馆与园区企业的一次次对接中,企业图书流动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推广两大项目成效逐渐显现。

  据介绍,海淀区企业图书流动站建设项目始于2012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进企业的试点,与海淀科技园工会、工委合作建立了4个企业图书流动站点,随后全面推广企业图书流动站点建设,截至目前,共建立企业图书流动站点137个,涉及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116个。所建企业图书流动站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职工需求,因地制宜,以海淀区图书馆集体外借的形式向企业配送图书,依托768创意产业园、中关村软件园等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向广大一线企业职工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企业图书流动站点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年外借图书5万余册次,服务企业职工20万人次。

  为加强企业图书流动站点后续服务能力,海淀区图书馆集体外借库设置专职人员负责企业图书服务,并根据各企业的需求,特别安排购置符合企业特色的图书。“在推广企业图书流动站点建设的同时,我们会与企业代表沟通,定期为企业站点更换图书,确保图书流转,并做好企业图书流动站读者咨询服务。”邓友保说,在提供图书借还服务的同时,结合全民阅读活动,还会组织企业职工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阅读热情;并根据各单位实际需求,依托海淀丰富的专家资源,组织“海图讲坛”公益文化讲座走进企业,直接为职工们送去文化福利。

  电子书、数字化阅读符合当下年轻人阅读的习惯。作为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推广工作是北京市文化局在海淀区先行先试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该项目以区域高新技术企业为推广重点,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平台,以现有企业图书流动站为基础,丰富企业图书资源获取方式和渠道。项目自2015年开展以来,共在35个具有中关村高新科技园特色的园区、企业建立服务点,配备了40台电子取书、有声数字图书馆、数字期刊资源终端设备,方便快捷的图书资源获取方式受到广大企业职工的欢迎。截至目前,总点击数250余万次,总浏览数90余万次,总下载数30余万次。

  在走访了诸多相关企业园区后,笔者发现,很大一部分企业对电子阅览室的推崇度高于提供实体书的图书流动站。768创意产业园是中关村科技园“研产一体”的新型园区,有130多家企业、近4000名员工,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推广项目为园区提供了电子图书阅读和海量下载资源。“的确丰富了园区职工业余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之余重拾读书的兴趣爱好,给忙碌的生活增添乐趣。创新的电子资源服务方式提高了大家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负责联系海淀图书馆的科技园区工作人员马进说,这一举措也助力“书香园区”建设,获得了园区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北航科技园是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建的“学研产”孵化器,大小企业近千家。“公共电子图书资源进园区,代替了原有纸质产品,很环保,也方便了员工阅读及下载,提高了读者阅读舒适度。”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评价。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是军民两用高科技大型企业,有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科技人才1000多人。公司配备了2台多媒体阅读终端(电子期刊终端和有声图书阅读终端),时尚、快捷、易于操作。“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的方式很简单,有声图书终端契合如今青年读者的口味,定期更新的电子书资源也满足了员工的阅读喜好,并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认可。”该公司图书馆负责人倪爱萍坦言,“公司高层多数是‘海归’,有留学背景且学历高,他们深知员工在阅读中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对公司今后发展的作用,也深知文化艺术调剂繁重工作压力的良好功效。

  “海燕”飞入青年中

  园区迎来文艺轻骑兵

  “过去的管理体制基本是条块分割,园区这一块鲜有触及。青年群体代表了无限的创造力,但同时也有不稳定性,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是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陈静坦言,长时间以来,主流文化在这一人群中渗透不够有力,也曾是海淀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环节。为攻克这一难题,海淀文委通过一系列探索,在园区以“青春中关村”来打响服务品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引领科技园区青年,举办园区企业青年喜爱的游园会、龙舟赛、艺术沙龙、音乐街、摄影展览、电影巡展等多样性主题文化活动;通过演出联盟,每年集中向园区企业提供百场惠民文化演出。全年以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海淀文化季为平台,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致力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区别于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进企业更具挑战性。高新技术企业园区的观众主体是素质较高的年轻白领,对节目品质要求高,乐于接受流行文化、新鲜事物,所以在服务样式、节目选择、演员挑选上,我们都会进行细致的考量。”海淀区文化馆训练部主任邢珊珊说,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北上广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实不然。“从我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来看,文化艺术是给白领‘充电’的最佳方式,在很多园区中,不难发现热衷于文艺的青年骨干,而由他们自发组成的艺术社团也很多,他们如同一颗艺术的火种,我们去一一点燃,然后由点及面,形成公共文化在青年人群中的辐射效应。”2016年,他们为企业举办了146个培训班,有3万人次的园区青年骨干参加了培训。

  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是海淀青年一年一度激情汇聚、才华集中展示的平台,示范项目创建以来,从最初主要由政府组办,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进来,吸引了北京创业未来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西山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参与,打造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青年歌手大赛、“打开艺术之门——‘午间时光’”艺术教育体验之旅等一批青年员工乐于参与的活动品牌,参与人次逐年增加。

  据介绍,创立于2012年的海淀文艺轻骑兵——“海燕行动”,以带有海淀寓意的“海燕”,代表文化演出者与文化志愿者,使一线演员代表作直接落地高新企业的“田边地头”,同时赋予每一位志愿者“我是海燕”的文化责任、作为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消费者的双重自觉,以精心策划的系列精品文艺演出深入中关村科技园区各企业,以“小精尖”、高水准、高质量的定向和互动式文化服务,促进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促进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午间时光”则是海燕行动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的进一步延伸,2015年,海淀区文委依据高新技术企业的作息时间特点“按需供给”,充分利用午休1小时为企业员工们送去高雅艺术普及与欣赏,既不影响员工的休息,又可以满足他们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使其成为企业员工午后时光的最佳休闲选择。

  近日,笔者参加了最新一期的“打开艺术之门——‘午间时光’”艺术教育体验活动。以中国交响乐团著名男高音、国家一级演员刘戟勇领衔、各大艺术院团优秀艺术家自发组建的“漫步星空”演唱组应邀来到海淀创业园,为该园区的青年员工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合唱作品赏析》音乐会。从讲解赏析到聆听音乐会,在场观众听得入迷、陶醉其中。“既有演出也有导赏,观众能听得更明白。青年白领对艺术有自己的品位和鉴赏力,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沉浸在音乐中,释放压力、缓解疲劳,在欣赏美好音乐的同时,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刘戟勇说。

  “每次园区有艺术讲座我都来听,平时有机会也会去听音乐会。但这种直接开到公司门口的音乐会太方便、太有价值了,更何况参演的很多是国家级优秀演员,这是我们在园区不可多得的文化福利。”海淀创业园某企业员工任媛媛说。

  “这些项目与举措展示了海淀目前形成的全民青春文化气质和综合文化生长力,推动了海淀区加快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步伐。”海淀文委副主任柳阑说。

  陈静表示,2013年之前,全国诸如此类的高新企业园区有115个,但均未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渗透和体系机制的固化,相信海淀的实践经验将对全国的科技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在落实海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科技风、创新路、国际范战略定位的实践中,高新技术企业园区的青年白领毫无疑问是国家创新策源地的主力军。“如今,我们对海淀园区的文化配套服务已成规模,常态的服务机制已经建立,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增强文化‘软实力’对区域发展的‘硬支撑’是‘十三五’时期海淀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海淀,正紧握着它未来发展的青春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