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首付买车?免费谎言最骗人
时间:2016年7月11日15时30分
地点:浙江省三门县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
案由:诈骗
案情:不用自己付首付,就能买中高档轿车,还能办理大额信用卡周转资金,17名被害人掉进了“零首付买车办卡”的骗局,涉案金额达百万余元。7月11日下午,三门法院开庭宣判了此起诈骗案,分别判处陈某等5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四年至三年零二个月不等的刑罚。
案情回放
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陈某、刘某经事先商量,由陈某及其下线缪某负责以“零首付买车办卡”的名义寻找买车的人,将他人的车辆骗至手中,刘某负责出资并将车辆转手至外地谋取非法利益。徐某明知陈某、刘某共同实施诈骗,仍帮助刘某将骗取的车辆开回安徽。另查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陈某、缪某、周某分别伙同他人,由他人出资,自己出面或招揽中介的方式,以同样的方法实施诈骗。
此案中,陈某、刘某、缪某伙同他人实施共同诈骗多次,犯罪数额达百万余元,徐某参与诈骗犯罪两次,犯罪数额约42万元,周某伙同他人实施共同诈骗一次,犯罪数额达11.5万元。
庭审现场
“以车办卡”实为诈骗手段
在微信、陌陌等聊天工具上发布“零首付买车办卡”广告,当有人上钩后,被告人开始抛出诱饵,帮助垫付买车首付款,一个月内办出等同车价甚至更高额度的信用卡,提车后只需暂时抵押车辆,办出信用卡后可套现支付一定利息和手续费赎回车辆。
骗取信任后,被告人联系被害人购车,使得被害人在预先设计好的车辆抵押合同、承诺书、授权委托书、借条等材料上签字、捺印,迫使车辆购买后抵押于其处,并允诺待信用卡办出后刷卡赎回车辆。
出资人根据介绍人与各被害人谈妥的型号、配置、车价,预先将车辆的首付款等费用转账至介绍人的账户。购车时,由介绍人出面支付首付款,汽车余款办理按揭手续。而后,介绍人以抵押名义将车开走,交由出资人处置,并从出资人处赚取介绍费。此案中,据陈某陈述,一辆车首付10万元的话,他能赚取5000元。
事后,为应付被害人催办信用卡或催讨车辆,介绍人采用隐瞒身份,编造各种借口拖延、欺骗,或提出远高于首付款的不合理的赎回价格,致车辆无法拿回,造成被害人巨额的经济损失。
受骗后又去骗人
2014年3月,周某通过陌陌了解及朋友介绍,以上述方式购买了一辆奥迪A6白色轿车,每月按揭7600元。购车后,周某在陌陌上认识了缪某,随后按照缪某介绍,在陌陌上发布“零首付买车办卡”的信息,介绍他人购车。
3月底,周某办了一张额度2万元的信用卡。尽管额度与预期出入很大,周某仍对“零首付买车办卡”深信不疑。次月,周某介绍了聂某购得一辆迈腾轿车,从缪某处获取了2000元介绍费。当时,周某的第二批信用卡正在办理中,但无法通过审批,车辆也一直抵押于他人处。
为了赚取介绍费,同年5月,“拜师学艺”后的周某仍心存侥幸,伙同他人以同样的方法将姚某购买的奥迪A4轿车骗走,现该车去向不明。
庭审中,周某不认罪,其辩护人提出周某没有诈骗的主观故意的辩护意见。
法院认为,在周某介绍聂某购车时,自身处于多张信用卡等待审批的状态,并带聂某去各地尝试办卡,在聂某信用卡办不出来后,其才发现自己的高额信用卡也无法办出。但在介绍姚某购车前,周某明知大额信用卡办不下来,“零首付买车办卡”是骗局,仍伙同他人骗取车辆。据此,法院对其没有诈骗聂某车辆的主观故意的辩护意见予以采纳,但认定其对诈骗姚某的车辆具有主观故意。
五名被告人被判刑
7月11日15时30分,审判长敲击法槌,庭审开始。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各被告人作最后陈述。
“我自始至终没有想把客户的车占为己有,也没有诈骗的故意,我认为自己应该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刘某说。
16时左右,审判长宣布休庭20分钟,合议庭进行评议。
16时20分,审判长宣读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陈某等5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车辆并处置,从中谋取非法利益,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被告人徐某系从犯,且有自首情节,依法予以从轻处罚。部分涉案车辆已追回并发还被害人,被告人陈某家属已退赔被害人部分经济损失。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数额及悔罪表现,分别判处相应刑期。
宣判结束后,旁听席的部分被告人亲属情绪失控,当庭痛哭,迟迟不愿离开法庭。
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不花钱买中高档车的梦破碎了,等来的不仅是“车卡两空”的结果,还有巨额的按揭贷款要偿还。
此案承办法官王婕妤认为,陈某等人的诈骗手法并不高明,各种说辞也漏洞百出,主要是利用被害人不懂信用卡相关业务知识或利用其打算信用卡套现的心理,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并一步步诱使他们上当受骗。
想要通过零首付买车的,往往是没钱的人,犯罪分子提出帮被害人办出与车价额度相当的信用卡、垫付购车首付款,恰好迎合了被害人的需求,从而陷入圈套。
王婕妤提示,银行对于信用卡额度的审批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需要综合衡量申请人的信誉、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申请人切勿抱有贪小便宜钻空子的心理。同时,与他人签订协议时,务必看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要轻易签字,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