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写的是不是杭州大塔儿巷

24.03.2017  20:44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塔儿巷。

  仲向平 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诗《雨巷》很多人都会背,特别是最后三句,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这段时间,杭州没完没了地下雨,细细密密的,前两天,就有网友给钱报记者发来微信称:我才知道,《雨巷》写的就是我家门前的大塔儿巷!这是一条有故事的巷子。

  戴望舒是杭县人,也就是现在的余杭区那里。1919年,他在宗文中学读书,就是现在的杭十中,皮市巷158号。他当时的家,就在旁边的大塔儿巷11号。

  网上随便一查,几乎都有这样笃定的描述——“1927年,23岁的诗人在大塔儿巷写下了《雨巷”。

  于是,在一个雨天,钱报记者去大塔儿巷走了走,也实地考证了一番。

  大塔儿巷11号

  现在是个仓库

  大塔儿巷,是老杭州都知道的一条巷子,从皮市巷转弯进去,从中河边出来,也就200米左右。

  但如今的大塔儿巷已然没有了古朴的气质,和杭州诸多老小区差不多:马路被拓宽,路口是杭州大承医院、杭州中兰酒店,居民小区排在两边,齐刷刷的绿色雨棚,路边停满车子。

  很快,我们找到了“大塔儿巷11号”的蓝色门牌,它掩映在居民楼下的一排商铺中,门口堆了啤酒和饮料:这是一个仓库,几个人正在搬货。

  “我们是批发部。”一位小伙子问,“你们是来找古玩吗?

  “这里不是11号,老房子拆掉了。”一位撑伞的阿姨看到拿着相机的我们,很有经验地说:“你们是记者?在找老房子,是不是?

  雨越下越大,巷子已经变了样。

  根据报道,1998年左右,大塔儿巷这一带很多房子都进行了改造,巷子也被拓宽。

  戴望舒旧居

  曾是中西合璧小洋房

  杭州老房子专家、杭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曾经拍过一张戴家的照片,“那时的11号,在大塔儿巷靠南边的地方。“

  从仲老师提供的这张照片看,戴望舒的家是两层小楼,石库门进去后,有个天井,二楼有雕花铸铁栏杆,中西合璧的风格。

  “这是清末民国初年杭州早期的洋房样子,属于西风东渐的产物:中式院子,中式围墙,里面是西式小洋房。它跟西湖边我们熟悉的那些青砖洋房是两种风格。

  那时候杭州人住的民居,都是低矮房子,叫杭州墙门,戴望舒的父亲是银行高级职员,家里条件不错,住了洋房,但并不奢华,还是偏小巧的。

  戴家已经不在了,这一代的老洋房也都拆了,那么,还会不会留下一点痕迹呢?

  钱报记者沿着大塔儿巷的居民楼往前走,小塔儿巷出现了,路变窄了些,路边一幢中西合璧的楼,在一丛绿树的掩映后,显出一丝古意,里面住了3户人家。

  跟这幢建筑紧挨着的,还有两幢老房子,风景完全不同——西式雕花门楼,两只石狮子分坐两头。门牌显示:觉苑寺巷19号,还立着一块“杭州市历史建筑”的标牌。这是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院落式布局,半开敞天井,雕花铸铁栏杆。

  宋时,这里有个觉苑寺,寺内有城心塔(含位居城市中心之意),巷子由此得名。1966年改名为灯塔巷,1981年恢复旧名。

  仲向平说,这个房子,和戴望舒旧居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