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为旅游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29.03.2016  10:30

  散文家胡树勇曾这样描述石泉:“小城小巧,像一把画有山水画的折扇哗地打开;小城古典,老城里的千年老街有古旧的禹王宫和从砖缝里生发出来小草的古城门……”地处秦巴汉水深处的陕西省石泉县,是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城。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座小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类多样,是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的故乡。近年来,石泉县按照“着眼大区域、打造大品牌、发展大旅游”的规划要求,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用文化提升旅游内涵

  近年来,石泉县年平均投入资金4000万元,用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建设。截至目前,相继建成子午银滩、燕翔洞、后柳水乡、汉江三峡、灵雀山佛教文化苑、石上清泉等旅游景点;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在建国家级5A级和4A级景区各1个;陕西省级旅游示范村4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正在开发建设云雾山鬼谷岭、杨柳秦巴风情园、雁山瀑布和童关、中坝、黄村坝休闲旅游度假村等旅游项目,形成了景区、景点集群式的开发格局。

  石泉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始建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的石泉县,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县域内山、水、洞、峡、滩、瀑、城等资源齐备,鬼谷子文化、蚕桑文化、古建文化、汉水文化等底蕴深厚,发展旅游潜力很大。

  据石泉县副县长王毅介绍,目前,石泉县正策划推进文旅融合的“15551”工程,即编排“秦巴水乡·石泉十美”音诗画舞大型文艺演出,打造云雾山鬼谷子文化产业园、杨柳秦巴风情园、县城古街文化产业街区、后柳水乡文化产业园区、熨斗古镇文化产业街区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开发云雾山之春、汉江之夏、水乡之秋、燕翔之冬、春节民间文化艺术节五大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固化禹王宫汉调二黄、古街皮影戏、老县衙县官断案情景剧、杨柳秦巴风情园民俗演艺、云雾山鬼谷子专场演出五大专场演出,形成一系列文化产品开发项目,着力增强石泉县旅游产业文化内涵。

  以旅游收入惠民

  “截至2015年12月底,石泉县共接待游客38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9.38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26.18%,完成旅游项目投资2.591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540万元。”石泉县文广旅游局局长蔡方毅表示,旅游对石泉的县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

  以此为契机,石泉县依托景区、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先后建成童关、永红、先联等旅游村,2015年又累计投资3500万元,全面推进后柳中坝、黄村坝、两河童关、池河五爱、城关杨柳5个旅游村的开发建设。经陕西省旅游局批准,后柳黄村坝、两河童关、城关上坝已成为首批陕西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黄村坝村还被批准为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

  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围绕旅游创业兴业,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开发富硒食品等旅游商品。尤其是依托后柳和熨斗古镇,探索“企业统一租赁、群众分户经营、业态统一设计、行业协会管理”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填补和丰富旅游要素的同时,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游客多了,小城富了,外出打工的居民也回来了,更为重要的是,因建旅游路、通旅游电、修旅游水,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城乡面貌,加快了石泉县的新农村建设进程。”石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洪宝表示。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石泉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得到更好发展,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键。

  王毅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仅仅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会逐渐消失,不少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文化遗产濒危的现实,也引起石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近年来,石泉县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舞狮、舞龙、采莲船、竹马、高跷等传统社火民俗表演,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展演、推广、传承;进一步完善跑马灯、鼓气馍、拐枣酒、打彩糖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文字和音视频资料,建立非遗数据库和档案专柜;石泉县汉调二黄业余剧团还定期开展汉剧进校园活动,为县里的学生普及汉调二黄知识。

  蔡方毅表示,2016年,石泉县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为石泉旅游注入更多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