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冬夫妇踏上寻子路“儿子,我要继续继续寻找你”

02.01.2015  09:30

   浙江在线01月02日讯 ( 钱江晚报驻台州记者 陈栋 文/摄 ) 每个人都在开开心心地跨年,迫不及待地告别2014,奔向2015。在台州打工的31岁贵州人陈林冬和妻子赵福敏,却固执地不肯让日历翻过这一页。他们只希望,时间能回到一个月前。

  2014年12月3日,4岁的儿子陈世楼一个人出门,说去隔壁找邻居小女孩小敏玩。这一走,陈世楼就没了影子。

  整整30天了。陈林冬夫妻俩每分每秒都在煎熬中度过。他们开着小面包车,转遍了台州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寻人启事,悬赏20万。可依旧没有儿子的任何消息(本报12月29日A9版曾作报道)。

  前天,征得这对夫妻的同意,钱江晚报记者陪同他们一起寻子,记录下他们一天奔波的遭遇和故事。

  寻人启事

  2014年的最后一天,陈林冬和我约好,9点钟准时出发,去台州温岭松门镇找人。

  小面包车的后座上,放着厚厚一叠寻人启事。赵福敏告诉我,这是前一天刚印刷的,450元1000张。这一个月来,夫妻俩已经贴了近4000张寻人启事。

  没说两句,赵福敏的眼圈就红了。她的眼睛很美,双眼皮很深,眸子黑亮黑亮的。从照片上来看,陈世楼的眼睛像妈妈。

  车子开到松门要1个多小时,夫妻俩几乎一路无话,只有时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才会将这沉默打破。打电话来提供线索的人很多,但大多都是重复的或者已经核实过不是的。

  9点35分,手机响起,赵福敏连忙接起。“您好……对对……您在宁波看到有个小孩和我儿子很像是吗……好,谢谢,麻烦您把照片发给我。”。

  5分钟后,手机发出“滴”的一声。赵福敏赶忙打开图片。“又不是,哎!”她捋了捋头发,扭头望向窗外。“这段时间好心人很多,看到有点像的孩子都会拍照发给我。上百张照片,都不是我的儿子。”   悬赏

 

  10点多,车子开进温岭,沿着林石线省道朝松门镇方向开去。

  陈林冬突然靠边停车,他看到路边竖着两根电线杆。他跳下车,撕下寻人启事背后的不干胶,往每根电线杆上各贴了一张。“我们贴出经验来了,一般找路口人流量大的地方贴,像商店门口、路口的电线杆上。能看到的人多。”

  10点55分,车子开到了松门汽车站。这边人多,夫妻俩又过去贴了一波,一边贴,一边还用手时不时地捂鼻子。

  松门镇是一个港口大镇,也是台州重要的海鲜产出地,大量的海鲜加工使得这里常年弥漫着一股鱼虾腥臭味。看着他们时不时干呕,我问他们,还要不要继续往镇里去,里面味道更重。陈林冬挥了挥手:“当然要去,一个地方都不能漏了!”

  一路上,只要有电线杆或者大一点的市场,夫妻俩都会过去贴几张。围观的人多了,陈林冬就会强调:“帮我把儿子找回来,我给20万,一分不会少你们!”

  争吵

  11点20分,我们来到松门镇沿河路一带。这次,陈林冬没有下车,而是让赵福敏去对面的变电箱外贴两张寻人启事。

  然而他对妻子贴启事的水平很不满意。“你看你,贴那么高,给谁看呢?”“你贴外面些,贴这么里面谁能看得到?”在他看来,这启事贴得好不好,也会影响儿子找回来的几率。

  11点28分,黄岩公安刑侦大队的民警打来电话,问了孩子走失相关的几个时间点。陈林冬听一句,转头问妻子一句。赵福敏断断续续地回答。

  电话刚挂,陈林冬就朝妻子发脾气,两个人飞快地用贵州话争辩着。陈林冬指责赵福敏,怎么连这么重要的时间都会记不清楚;赵福敏反驳陈林冬,当父亲的怎么自己都记不清。

  两个人越吵越凶,我赶紧劝架。陈林冬点了根烟,猛吸一口,赵福敏则一脸委屈,拿手背擦起了泪。

  骗子

  11点42分,车子绕到松门中学附近,又有人打来电话。“你小孩不用再到处找了,我有你们小孩的消息。”

  对方自称老李,是河北人,12月3日陈世楼走失那天,他刚好在台州跑长途,“我拉到一名贵州中年妇女,当时手里就抱着你儿子,是我把他们送回去的。”老李说,他知道那个对方住哪里,还留了电话。

  一直萎靡不振的陈林冬立马来了精神。“大哥,您慢慢说。您放心,小孩找回来,我一定会重谢您的!”

  老李表示,他可以帮忙联系那名妇女,但有个条件,“我们私下操作,你不能报警,也不要和别人去说。”

  我突然想到前不久热播的电影《亲爱的》,讲的就是儿童拐卖。我提醒陈林冬,老李有问题,为什么不让报警。

  陈林冬朝我摆了摆手。“这是我一个月来得到的最像样的一个线索,不管真假,我都想试试。”

  接下去的三个多小时,老李一会儿关机,一会儿又打来电话,向陈林冬提出各种要求。我分析了各种情况,不断提示,这是个骗局,无非就是要钱。陈林冬都点点头,却不明确表态。不过我感觉得出,他的耐心渐渐被耗尽。

  下午2点45分,老李最后一次打来电话,“我不要你20万了,你打给我2万块钱,我明天就把孩子给你送到台州去。”陈林冬呵呵冷笑了一声,一把挂断了电话。“还真当我是傻子了。”

  希望

  回到黄岩十里铺,已是傍晚6点,我随陈林冬夫妇来到他们的租住地。房间不大,很凌乱,看得出,儿子陈世楼不见后,这个家乱了套。

  夫妻俩拿出给孩子买的各种玩具,向我讲述起陈世楼调皮捣蛋的故事。两人时而说得两眼放光,时而又泪眼婆娑。

  背着妻子,陈林冬告诉我,其实过去这么久,他觉得很难找到儿子了,但不出去找,又觉得不安心。

  昨天一大早,陈林冬又给我打来电话:“陈记者,今天我和我老婆打算再把黄岩附近的地方仔细找一遍,或许儿子被附近哪位好心人收留着呢。这是我新年唯一的希望。”听他的声音,满满的都是希望。

  在这里,我想再帮这对夫妻吆喝一次:男孩陈世楼4岁,失踪时上穿棕黄色皮衣,下着黑色裤子、军绿色鞋子,左边眉毛有一个约2厘米的疤,贵州口音,能说出父母的名字。如果你见过这孩子,请致电本报热线96068-1,我们将把线索转给陈林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