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阴霾看历史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

14.12.2015  08:59

     ——人文中国蓝

    这是略带感伤的唯美镜头:制作精良的簪子,带着世间的温婉与幽怨,如一把锋利的宝剑,怅然堕入了混沌的海底,像极了繁华和纷乱交织的南宋一朝。年末,每周一晚十点,在浙江卫视中国蓝的电视荧屏上,七集大型高清人文历史纪录片《南宋》将这枚“簪子”打捞上岸,由此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尘土飞扬间,一段沉睡的往事从浩瀚的迷蒙中醒来,回归公众视野,寻求时代的重新解读和价值定位。中国的,世界的,另一种视角看南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是刻进中国人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反观南宋一朝,逃离开封、偏安临安、宋金议和……北定中原的梦,南宋朝廷做了150多年也没能照进现实,民众的家国情怀始终无处安放。南宋,被贴上了“羸弱、腐败、屈辱”的标签,受到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反讽与嘲笑。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失利,给华夏民族留下重重的心理伤疤。南宋的历史主基调是晦暗的,这种色调将它的另一面遮盖得严严实实:“苏湖熟,天下足”、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商业经济繁荣等社会现象,驱不散“国殇”带来的心理阴霾,正如纪录片头的那把簪子,人们的认知深处,南宋的历史全貌被深埋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公允看待历史的方式。如今,浙江卫视三年磨一剑的纪录片《南宋》,叩开了历史之门,光荣与耻辱的交织、南方与北方的纠葛、晦暗的A面和繁华的B面,长达152年的南宋王朝卷帙浩繁,浓缩在了七集两百多分钟的光影世界,杭州艮山门、辛弃疾诗词、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文化符号唤醒着观众沉睡的记忆。

    与五年前拍摄纪录片《西湖》不同,《西湖》依托于具象的文化地理,南宋留下的实物载体并不多,即使在南宋皇城杭州,也仅有一些遗迹和尚未开发的地下古迹。“具象存在很少,这个王朝的记忆仿佛是碎掉了。”浙江卫视人文部主任、纪录片分集《宋画江山》导演王欣说,佐证的缺失给表述带来了一定难度,然而,与五年前相比,光影技术的高速发展弥补了这种缺憾,这部投资超千万的人文巨制,用于三维特效的费用便占了1/4。借力三维特效,千人拉纤运送太湖石的悲壮、清明上河图的城市繁华、厓山海战十万浮尸的惨烈显得直观而逼真;活泼自主的商业活动、庶民生活场景、普通人在南宋的价值和重量均鲜活地呈现在了电视荧屏。

    南宋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成果是全人类的财富,火药、罗盘、印刷术大规模应用于实践,欧美学者把南宋视为“东方的文艺复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余凯思(Prof.Dr.Klaus Mühlhan)更是声称“应当把宋代历史作为中国现代史开端”。没有亡国的遗恨,不掺杂功利与得失考量,用世界的眼光看南宋,得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为追求理性和公允,三年里,总导演夏燕平和他的团队走访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卓有成就的汉学家,聆听局外人对南宋的认知,“他们真诚地赞叹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朝代”,纪录片《南宋》忠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纪录片《南宋》根据历史,还原部分,不是想要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的伟大,而是想要求教大家,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伟大?”夏燕平说。900多个日夜沉浸于文明而富庶的世界,纪录片团队为南宋的开放程度和创造力深深折服。

    或许,一把钥匙并不能打开历史的所有大门,而历史终究是时间的孩子,当重重暗门次第打开,尘封的B面得到了客观的价值解读,南宋便从时光隧道中真实地走出来了。不必去追问《南宋》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单单是不落窠臼、全局解读南宋历史的态度,已经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文化贡献了。

    一个朝代的繁华与衰败,战争与苟安,热情与感伤,在《南宋》宫、商、角、徵、羽的交响乐中悲壮流转。有网友看了《南宋》之后说:“又一次走在南宋御街,耳畔萦绕着片尾曲《青玉案·元夕》的婉转旋律,不变的青石板路,一样的城市繁华,那个寻了千百度的‘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南宋王朝,栩栩就在眼前了。” 是责任,是承袭,大时代的历史担当

    厓山之战,南宋画上句点。十万民众以身殉国。爱国,不仅是流淌在宋词里的风骨,更是国人骨子的自尊和不屈。

    只有先进的文明,才具有如此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辐射力。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汤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