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理科最高分:长兴中学张振宇,749分

23.06.2016  08:49
   昨天下午,长兴中学校长钦国强向钱报记者确认,学校有位理科考生考出749分(裸分)——语文111,数学150,英语142、理综286,自选模块60,总分749。     考出这个高分的同学,叫张振宇,长兴中学高三(11)班的学生。     昨天傍晚,记者联系上张振宇的爸爸时,他觉得儿子语文没考好,所以看到这个分数,他的第一反应是“考得不理想”。不过张振宇觉得是意料中,尤其是同学们都觉得很难的数学,他考了满分。     昨天傍晚,记者联系到张爸爸时,他正开车从单位赶回家里,虽然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显示张爸爸挺淡定的。但他自己透露,他可紧张着呢。     考试院提供了3种查分方法——官网、微信、手机短信,儿子在家里查,他在单位查,从两点半不到就开始三种方法轮番试。而单位里熟悉的同事、亲戚朋友也帮助查,妈妈就是从孩子舅舅那里听到的消息。     最后,张爸爸是从官网上最先查到:语文111,数学150,英语142、理综286,自选模块60,总分749。“孩子对语文估分有120多分呢。”看到这个分数,张爸爸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分数不太理想”。     张振宇自己倒是挺开心的,“平常成绩就不错”,他最满意的是数学,因为大家都说数学难,自己考了满分,“还蛮骄傲的”。     妈妈也很激动,她回到家本来想立刻拥抱儿子,但看到家里有外人在,就忍住了。     吃过晚饭后,全家人又赶到长兴中学,张振宇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爸爸妈妈和几所学校的招办老师聊天。     对于大学,张振宇想读物理专业,具体选哪个学校,还要跟家里人说商量。     对于自己的学生,张振宇的班主任周学新老师脱口而出就是四个字:“文理全才。”     长兴中学有两个理科实验班,平时的考试、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张振宇基本都保持了全市第一、全县第一的水准,一向很稳,“他考进全省前10,是意料之中的;考第一名,是个惊喜!”     张振宇更是在各种竞赛上拿奖拿到手软。去年9月,他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拿了浙江赛区一等奖;数学竞赛,拿过全国二等奖,全省一等奖;化学竞赛,也得过全省二等奖。     去年的物理竞赛之后,他参加了北大、清华的秋季夏令营,北大开出了降30分录取的条件,清华更是开出了只要上一本线就可入学的优惠条件。     周老师是教物理的,张振宇的毕业鉴定上,他是这么写的:数理逻辑缜密、工作出色、学习优异,是未来诺贝尔级的储备人才。     “我1986年参加工作,今年是我最后一次当班主任,他是我所见到的学生中,数理思维最好的。”周老师说,“我相信他有这个潜力,做出对社会、对人类都有贡献的研究。”     周老师从高一就开始带张振宇,知道他除了理科出色,写作也是强项。在忙着主攻数理竞赛的同时,还不忘写写小说,高二时甚至还写了一出戏剧。语文老师应俊的评价是:“文风老辣,不同于同龄人的稚嫩风格。”     “他跟同龄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他会涉猎一些哲学类的书籍。”应老师说,张振宇写文章时,会引用尼采、柏拉图的观点,看得出他阅读量很大。     张振宇曾分享过一本书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作者是雷蒙德·卡佛。关于卡佛,他是这么评价的:卡佛给人的感觉是冷,冷得彻骨,却让人把一切都看清楚了,是那种闭上眼反而更真切,堵上耳反而更清晰地听着。     其实,张振宇从两年级开始就去少年作家学校就读,一直坚持了8年,是长兴少年作家签约培养作家,长兴县作家协会主席田家村还是他的文学导师。一路走来,拿过很多奖:浙江省第七届少年文学之星征文大赛特等奖、湖州市首届创新写作大赛初中组总分第一名、湖州市首届少年文学之星称号……         张振宇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不懂马上问     在老师印象里,张振宇是个内敛、沉稳的男孩子;爸爸说,儿子平时性格沉稳,低调不张扬,考了好成绩也很谦虚;妈妈眼里,儿子很自律,作业从来不用催。     平常喜欢看课外书,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他买,初中高中,都是自己买,小说、散文,各种书都买,家里书很多,也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周老师说,这个孩子喜欢自己琢磨,平常跟老师交流不多,但跟同学交流挺多,有什么问题请教他,他有问必答,所以大家都称他“张哥”。     而张振宇的回答很霸气:“没什么特别的呀,自然而然就好了。”     张振宇说,初中时自己成绩并不特别突出,高中时突然显现,基本保持在年级第一。他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首先,课堂上认真听,不懂马上问;     其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强项;     再次,可以试试参加竞赛,这对他学习也有一定帮助,“竞赛毕竟比较难,可以给自己增加信心,考试压力就会小一点,心态好点。”     “学霸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强。”周老师补充道。     说起他的学习能力,应老师也深有同感,“这个孩子,不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本报记者 丁颍鹃 本报通讯员 张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