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银行业上半年成绩单:两个双升喜忧并存

03.08.2015  13:45
    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 吕志强

7月29日,浙江银监局公布了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上半年“成绩单”:

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114417亿元,比年初增加8763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本外币负债总额110651亿元,比年初增加8570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677亿元,比上月减少134.8亿元,比年初增加280亿元;

不良贷款率2.23%,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

简而言之,上半年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呈现出两个“双升”:第一个“双升”主要是本外币资产和负债增速“双升”,可喜;第二个“双升”主要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则忧。喜忧并存,需要理性地分析和对待。

先说第一个“双升”。浙江省上半年GDP同比增长8.3%,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这虽然不是全国最高,但绝对是处于全国较高水准。

浙江省经济的企稳回升,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本外币资产业务提供了坚实的载体。同时,也为银行业的负债业务创造了可靠的源头。

一方面本外币资产业务的有效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省信息化同工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工业4.0”、“浙江制造”、“四换三名”等新创造和新脉动,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迈向城市经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深化“支农支小”、推动金融消费等发挥了其它服务业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不断形成的新经济、新业态铸就了可持续的发展潜力。银行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当然,就负债业务回升来看,还当提及银监会去年9月12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此存款监管新政的影响下,季末冲高存款的现象明显减少,存款稳定性日趋加强。

再说第二个“双升”。近年来,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上升态势,去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397亿元,不良贷款率1.96%,比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今年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280亿元,不良率比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达到2.23%,在全国处于高位。

尽管如此,但总体上还是风险可控。因为浙江省银行业的抵御风险的储备处于较高水平。国有大行实力雄厚,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本来就高,就是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平均资本充足率也达到13.54%,比一季度和年初分别提高0.27和0.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高达249.91%。

同时,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普遍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这集中体现在贷款五级分类自查常态化,对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促使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和资产质量真实性;不断完善与风险挂钩的绩效考核长效机制、风险责任终身追究制等;处置风险时能注重加强银行间的协调配合,避免抽贷过度集中,处置“急刹车”,而引发企业破产倒闭滋生新的风险。

说不良贷款风险可控,并不是可以忽视不良贷款的上升态势。要清醒地认识,浙江省以往无论是贷款质量还是贷款的有效投放都曾是全国领先的,四大行更在各自系统内冒尖,然而如今不良贷款率变成2.23%,在全国已处于高位,实在不容乐观。

如果这种上升态势不改,不良贷款继续蔓延,必将会对浙江银行业的声誉及实力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始终盯住风险的变化,既要切实抓好风险防控,又不能因风险而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里关键在于找到一个风险防控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平衡点。

同时,要加大消化不良资产的力度,除了银行自己加大拨备计提,还应积极探索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等为银行消化不良贷款寻求有效的市场通道。

从已经公布的上半年“成绩单”看,似乎没有披露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润情况,但笔者以为,银行利润增速趋缓已成新常态,以往那种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已结束。

正确认识两个“双升”,旨在发扬成绩,化解忧患。浙江银行业要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必须尽快遏止不良贷款蔓延态势,进一尗提升资产质量,重振浙江银行业的雄风,使浙江银行业早日回归全国领先地位,以对浙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