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20.04.2017  19:36

  上虞城北,掩映在乡村公路绿树丛中的“杨丰牧业”,并不怎么起眼。

  惹眼的倒是公司小院子里的绿树红花。如果不是闻到了一股猪粪味,断不会想到这恬静雅致的小院后面,竟藏着一家存栏2万头的生猪养殖场。这样的规模在上虞并非最大,却也不算小。

  老板很健谈,谈到了这三年的巨变,更多次主动谈起了“剿灭Ⅴ类水”……

  确实,“剿劣”是浙江省当下很热门的一个话题,这其中,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更是关乎到每一个养殖户、种植户以及更广大的农民兄弟。作为承担这一主攻任务的上虞区农林局,从过去三年的“拆、治、示”,到今年的“美丽牧场”创建,全面实现从“畜牧循环”“生态循环”向“美丽牧场”“美丽田园”的提升,也是动足了脑筋,下足了工夫,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从“畜牧循环”向“美丽牧场”全面提升

  “灭Ⅴ类水的实质,就是从水体表面的清理整治,全面转向水质的提升。”在走访中,上虞区农林局副局长钟伟贤一句话点出了“剿灭Ⅴ类水”的实质。

  理解了,才更知责任之重。毕竟,农业面源污染是“五水共治”的一个重头大戏,其涉及面广、点多,还分散。尤其是畜禽养殖场,最多时曾达到了3000多家,其中又以丰惠镇、章镇镇最为集中,要全面剿灭Ⅴ类水,全面提升河道水质,农林局面临的任务并不轻松。

  为全面整治畜禽养殖场,上虞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城区禁养、平原纳管、山区农牧循环”的整治理念。对不能治理或规模小的畜禽养殖场一律实行关停拆除。近三年来,共关停拆除2000余家,仅在2016年,就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416家、水禽场110家。

  对于保留下来的168家畜禽养殖场,则采取集中养殖、生态养殖的方式,在规模化养殖中,重点开展各种治理,强势推动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从“畜牧循环”“生态循环”向“美丽牧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全面提升:

  对排泄物的治理,一是对所有养殖场采取工业化处理或生态化处理,以解决排泄物的有效排放;二是在养殖场排污口统一安装视频监测设备,实行在线监测防控;三是线上线下结合,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网络化”防控巡查网络,即在线上监测的同时,在镇、村两级聘请巡查员,在畜牧局的统一负责下,实行不定期的巡查、报告制度。

  生猪存栏500头以上的视频监测设备已在2016年全部安装完成,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也将在今年6月之前完成在线监测的全覆盖。

  畜禽养殖场的整治工作完成之后,2016年,区农林局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向了以发展品质、生态畜牧业为主题,围绕规模化、标准化、无害化、生态化要求,推广生态养殖、健康养殖新模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创建一批精品、高端的“美丽生态牧场”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全面巩固提升养殖场的整治成果。

  按照省、绍兴市“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2016年,上虞已成功创建省级5家、绍兴市级7家。2017年,计划再将创建12家,至2019年50%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将创建提升为绍兴市级以上“美丽牧场”。

创新方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向纵深推进

  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也是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三大重要工作。

  作为全省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县(市、区),上虞区做出了不少的成功探索与尝试,2015年,全省现场会就在上虞召开,并将“上虞经验”向全省推广。

  为全面回收以农药瓶为主的农业废弃物,上虞从2015年开始,就在全区农村设立了140多个回收点,并委托区农资公司负责统一回收、处理,仅在2016年,就回收农药瓶200多吨,既解决了污染问题,也提升了农民自觉回收废弃物的意愿,可谓一举而多得。

  为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区农林局多管齐下,以各种方式引导农民减化肥、减量。

  一是抓源头,对全区农资公司实行农药、化肥的总量控制,实行源头控制。二是技术引导。每年都展开对农业土壤的“测土配方”工作,建立信息化软件,在各个乡镇设立触摸屏,让农民对自己的土地该用什么农药化肥、用多少量明白有数,从而对症用药、用肥。三是推广有机肥、推广滴灌节水技术,由政府牵线搭桥,推进农牧循环。

  病死动物,也是农业污染的一个大问题。据了解,存栏规模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每年的病死动物常常达到100头左右。

  如何推进病死动物的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作?关键在养殖场。那么,怎样才能让养殖户自觉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杜绝环境污染呢?为此,上虞出台各种政策,并全面推行了“保险联动”政策,实行强制保险。

  但为减轻养殖场的负担,保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养殖场只需负担15%。仅此一项,各级政府每年需支出1000多万元。

  2017年,为推进“灭Ⅴ类水”工作,上虞区将在巩固前期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在保持生猪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壮大牛、羊、兔等草食性动物的养殖量,进一步完善养殖产业结构。

  同时,继续推进畜禽养殖场治理生态化、全程标准化、洁化绿化美化建设,强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养殖场软硬件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紧扣“五水共治”和“剿灭Ⅴ类水”工作,及时出台准入退出机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养殖设施陈旧、整改不到位,仍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养殖场,实行关停、退出。

“灭Ⅴ类水”与养殖大户的“主体意识”

  2016年,区政府与168家保留的养殖场签订了承诺书,明确了养殖场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主体责任。

  那么,“承诺”到底有多大的约束力?养殖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主体责任”?现在,就让我们重新走进上虞区百官街道南二村的“杨丰牧业有限公司”。

  今年59岁的杨培炎从1987年就开始了他的养猪业,1997年搬迁至现在这个地方。公司目前有生猪存栏2万头,占地80多亩,职工30多人,规模排全区前五名。

  他说,2014年“五水共治”开始这一年,区农林局率先对全区规模最大的5家养殖场实行猪粪猪尿、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排名前四的“杨丰牧业”也被列入其中。

  当时,他主要采用的是生态化处理结合达标纳管:

  首先是新建了一个对污水废水进行生化处理的“曝气池”,经处理后,上面一层是符合纳管排放标准的污水,纳管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再处理,对底下沉积的部分,则进行固化处理。而对于数量众多的猪粪猪尿,则采用农田消纳的方法,为此,他专门铺设了大量管网,输送到附近的近千亩农田作肥料使用,每年共输送4次,总计可输送72000吨。由于受季节与耕种的限制,平时收集的污水与排泄物,在不能输送时,则储放在专门新建的一个14000立方米的地埋式“黑膜沼气池”里。

  仅此三项,除政府补助的100万元外,他自己也投进去了200多万元。

  但今年,情势又发生了变化。杨培炎说:“灭Ⅴ类水行动开始后,我原来的生化处理法又不行了。因为在管网输送猪粪猪尿的过程中,沼液难免有渗漏或溢出,就会对周边的河道产生污染。”

  确实,“灭Ⅴ类水”行动对治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农林局经自查后,今年,又有6家养殖场被列入了重点整改对象,对他们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

  对区农林局提出的整改要求,杨培炎表示了理解与支持,主动拿出300万元,对“杨丰牧业”再一次进行整改。

  “把猪粪猪尿输送到农田的做法,显然是不行了”,杨培炎说,他采取了扩建“曝气池”的方法,对污染物全部实行工业化处理,“这一次,政府没有任何补贴,我也自己下决心搞。”

  一同前去的农林局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厉金炳也证实,这次扩建,确实是杨老板自己投资、主动整改的。其实这样的“主体意识”,并不只有杨丰牧业,其他养殖场同样也是如此。

  这一次,杨培炎专门采购了一套德国技术、国内制造的“生物倍增”工艺设备,可更有效地进行高效的工业化污水处理。现在,土建工作已经开始,到4月中下旬,就将正式施工安装。

  “我就这脾气,要么不搞,要搞就要高标准地搞。”杨培炎说,“我现在已开始研究怎么解决臭气了,另外我还想做一个‘发酵床’,解决怎样才能把猪粪做成有机肥的问题。”

  “五水共治”“剿灭Ⅴ类水”,虽说是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推动的,但只有得到了企业、民众的支持与参与,拥有这样的“主体意识”,才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强大保障。杨培炎和他的“杨丰牧业”,就是这场治水大战中,难能可贵可赞可敬的民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