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开门迎客 列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活动基地

03.09.2015  12:52

  “风雨茅庐”是郁达夫亲自选址、设计的住所,是一幢结合中西建筑风格、清丽典雅的砖木小楼,见证了郁达夫从一名进步作家成为爱国主义战士的重要转变。

  今天,通过5个篇章布展,再现了一代文豪与著名抗日英烈郁达夫光辉的一生。

  “风雨茅庐”在大学路场官弄63号,每天8:30—12:00,14:00—16:30对外开放(周日、周一闭馆)。

  经过近两个月的修缮,位于杭州市小营街道大学路场官弄63号的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昨天上午正式敞开大门,喜迎各方市民游客。

  郁达夫先生的亲属、有关专家学者、郁达夫文学爱好者济济一堂,共同参观了“风雨茅庐”各展厅,缅怀和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爱国主义情怀。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精心做好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的修缮和对外开放工作,对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打造“最美杭州”精神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红英、汪小玫出席仪式。

  一封信改变了

  “风雨茅庐”的命运

  之前,因种种原因,“风雨茅庐”一直大门紧闭。

  其最终对外开放,得益于省政府参事何一枫的一封信。

  今年5月中旬,何一枫向省政府递交了《著名抗日英雄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宜尽快恢复对外开放》的参事建议。“具有‘一代文豪’和‘著名抗日英烈’双重含义的郁达夫先生的故居,作为一个独特的爱国主义课堂,它的对外开放,教育意义是不能低估的。”他的建议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做出批示。

  为此,上城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小组。6月底,施工人员进场,修缮受损部分,更换铝合金窗户为木制窗户,重新安装了屋檐下脱落的雨水槽……历时两个多月,在确保内部结构不破坏和不变更的前提下,恢复了故居原貌。

  何一枫昨天在现场东瞅瞅、西看看,对“风雨茅庐”的重新开放倍感欣慰。

  “‘风雨茅庐’的对外开放,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何老先生激动地说,过去,对于郁达夫的研究,往往注重其早期的小说。其实,1938年以后,他到了南洋,以笔作枪,创作出一篇篇“战斗的檄文”。去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郁达夫位列其中。这一部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我不仅是一个作家,

  更是一个战士”

  “风雨茅庐”的正厅,主要是郁达夫事迹展,分5个篇章集中展示其文学成就和抗战活动。

  正屋的中央,是一座郁达夫半身铜像。雕像的大理石基座上刻了一句话:“我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战士。

  正厅共有5间房,左边第一间是“走进郁达夫”,主要讲述郁达夫的生平事迹,第二间和过道,是“杭州情怀”,讲郁达夫的情感婚姻,以及郁达夫笔下的杭州;右边第二间是“郁与文”,主要是他发表过的文学作品和书信往来,右边第一间是“后世追忆”,有社会各界对郁达夫的追忆和评述、郁达夫小说奖等相关内容。

  通过老照片、文字等集中展示,再现了一代文豪与著名抗日英烈郁达夫光辉的一生。

  淘来20余件红木家具

  还原当时的卧室、书房场景

  “风雨茅庐”的东面,有一扇拱形门。穿过拱形门,是一个种满了花花草草的小院子,拾掇得格外清爽。

  顺着台阶而走,前后共3间房。这里是过去郁达夫做学问的地方。

  如今,还原了郁达夫当时的卧室、书房场景。

  书房一侧,满满当当两柜子书,不少是郁达夫的著作,也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名家的著作,共三四百册。中间摆放着一张2米多长的书桌,上面老式台灯、笔架、砚台、盆景等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书房另一侧,2张皮椅子,1个茶几,还有1个老式挂衣架。

  卧室中间,摆放着一张2米长、1.5米宽的床。被子由“吴越人家”提供,根据当时大户人家的风尚,用的是传统蓝印花布,加手工绣花。靠墙,是一张三开门的老式大衣橱。

  据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手头掌握的一些文献资料,“风雨茅庐”里曾经至少有11件当年郁达夫使用过的红木家具。包括:1个三开门的老式大衣橱、7把靠背椅、1个茶几、1张2米多长的桌子和1张写字台。时间久了,这些红木家具如今下落不明。为此,上城区投入10万余元,去淘来同一时期的红木家具共计20余件,添置进来,尽量还原当年场景。

  与周边的景点“串珠成链

  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线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昨天举行授牌仪式,将“风雨茅庐”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课堂活动基地。今后,上城区将结合抗战胜利纪念日,郁达夫先生诞辰12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故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上城区还将“风雨茅庐”纳入“小营红巷”红色旅游基地进行统一管理运营,与周边老浙大“求是书院”,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及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形成呼应,打造红色旅游线,让广大市民游客从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

  市委宣传部 杭州日报社主办

  风雨声声入茅庐——

  1933年,因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郁达夫被迫离开上海到杭州避难。

  由于当时抗战形势的发展,郁达夫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后就匆匆离开杭州,南下投入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传活动中去。他以笔作枪、主编多个文艺副刊,发表了400多篇抗日救国文章。

  可以说,“风雨茅庐”见证了郁达夫从一名进步作家成为爱国主义战士的重要转变。

  解放后,郁达夫杭州故居曾作为几个不同单位的办公用房,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1986年4月23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公布郁达夫杭州故居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随后20多年间进行了几次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