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 遇见话剧的回眸 让大学 留下最美的自己

04.05.2015  12:40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和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联手,启动浙江省首届大学生戏剧周活动。

  5所高校5台大戏,正式进入紧张地排练倒计时,它们将于5月24日到28日每晚7点,在浙话艺术剧院,首次集体面向社会公开演出。

  微信Show一点即日起,将陆续推出五台大戏的详细介绍,以及演员的排练追踪,并举办“我最喜爱的戏剧演员”票选活动。

  为什么要在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之际,以这样的方式和大家见面?在战争岁月的非常年代,话剧的实效性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是最强的,它可以迅速地反映当下的现状,唤醒人,鼓舞人,勉励人。而在和平年代,它的意义和作用可能有所改变,但,话剧表演,是大学生青春与热血的符号象征,是留住人生中一段最美好时光的意味,不会改变。

  中国话剧演出

  和浙江有千丝万缕的勾连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中国话剧诞生之日起,就和浙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驱者李叔同、欧阳予倩、田汉、洪深、夏衍等,都曾在浙江开展、推动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活动。

  1912年,中国话剧奠基人李叔同,从日本回国,任教于上虞、杭州等地,将话剧牢牢根植于浙江。

  1912年10月“浙江第一新剧模范团”在杭州成立。此时,欧阳予倩在上海组成的“新剧同志会”也来杭演出了《家庭恩仇记》等一批新剧。

  1931年田汉和他的弟弟田洪,以及刘保罗、舒绣文、魏鹤龄、应云为等人,在杭州南山路绿杨新村,办了“五月花剧社”。

  田汉、洪深在上海创办的“南国社”、“复旦社”,也多次到浙江各地演出,田汉的《湖上的悲剧》就是在杭州创作首演的。

  因为这些新剧的熏陶,浙江蓬勃的学生演剧,进入高潮。

  “五月花剧社”的第一个话剧《一致》,在民众教育馆礼堂、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之江大学、第二女中等处演出,推动学生演剧活动,随之就有了“浙江潮”、“钱塘江”等学生剧团的出现。

  算一算,彼时的热血青年,如今应该是现在95后大学生的曾祖父辈了。话剧,折射了他们的青春。他们演出了对不公现世的嫉恶如仇,也投射入对美好未来的壮志满怀,在舞台明亮到刺眼的灯光下,他们扮演着别人,对白里却都是自己的肺腑之声。

  大学时代的青涩演技,也许无法媲美专业演出,但,那是在一个人的人生最美的年华里留下的印记,是纵然在许多年后谈起时,依然让你显露出自豪表情的东西。

  大学生话剧表演

  让20岁的你遇见最美的自己

  此前,网上有报道称“中国高校的戏剧社团已不足3成”,记者了解到,虽然没有准确数据,但浙江高校的话剧表演状况,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很多高校生,从高中开始就接触话剧表演,热衷于此的学生数量不少。

  比如杭师大的流霞剧社,从1987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话剧节,演出时,连剧场的过道都站满了人。学校还成立了校园戏剧创研中心,一位毕业了的前话剧社社员,事业成功后,资助了100万元的经费,因为那些是他青春的美好记忆。

  “话剧是紧紧贴合时代的东西。”本次话剧周负责人、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丁东澜说,“首届大学生戏剧周,我们将主题定为‘民族魂·中国梦’。因为是首届,所以最后定下公演的五所学校,基本都是有传统话剧团基础的学校。

  此次参演的剧目有改编的名剧,有大学生原创剧目。

  浙大黑白剧社,前身诞生于1937年,后来于1990年重建。作为一所重点大学,浙大实力雄厚,不少学霸在音乐、舞蹈和话剧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演出也具备了一定水准。浙江传媒大学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都有自己的表演专业,也是独到的优势。而浙江工商大学的话剧社,虽然成立时间没有浙大和杭师久,但一直很活跃。

  “这是我们第一次,把学生的文化生活在社会上做一个呈现。”丁东澜说,“人们习惯快餐文化。而话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很多人已经没有耐性坐下来看一出话剧,也有很多人虽然对表演有兴趣,但更愿意唱歌跳舞,耐不下性子来排练一出话剧了。

  而黑白剧社的桂老师,在一次排练结束后发的朋友圈,可能更能代表话剧表演,对大学生的意义:“一早看到孩子们为戏剧呈现的感慨、戏谑,甚至追怀、唏嘘,都让我欣喜和感伤,欣喜的是他们在此终于碰到最美的自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感伤的是这一瞬定格已经成为记忆,将永远不会再现……而我则永远是一个青春的见证人,收获丰润美好的日子,孩子们,珍惜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