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课程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

16.04.2015  16:17
      编者按: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颁布,给浙江教育界带来很大震动。4月10日,省教育厅召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动员部署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为此,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传播先进理念,推广深化课改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以求有助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做好六项工作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 平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迫性教育,但我们面向的全体学生是由一个个有很大差异性的个体学生组成。义务教育不仅仅是“合格教育”,也不能理解为“平均教育”。理想的义务教育是全面性和差异性、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以人为本,实施班集体下的个性化教育,是现代义务教育应有的新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人成才,这才是教育本源意义上的真正公平。
      因此,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也是总结和推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经验、呼应我省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
      要实施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本次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本次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目标是我省基础教育到达一定水准后,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是今后一段时间指导义务教育各项改革的重要指南。
      第二,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指导意见》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各地和学校要认真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各地和中小学要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开设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科目和活动,了解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的长处,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基础。
      第三,改进课程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科目过多、专题教育过多,加上各种形式的“抢跑式”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统筹课程实施,整合课程内容,让孩子有时间参加自主选择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根本上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为此,义务教育课程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各学段课程的相互衔接;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加强课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统筹利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在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特别要强化两个领域:一是强化德育课程。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大德育”理念,进一步梳理每个学段的德育目标,把品德课、少先队活动、团活动、各类专题教育等德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二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学校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不仅综合实践活动内部的四大块内容可以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可整合实施,三者的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尤其要保障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课程计划内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第四,设立课时底线,给学校更多的教学安排自主权。新修订的2015年版《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给了学校更多的课时安排自主权,学校可根据实际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但各学校课时安排不能突破两条底线:第一条底线是不得增加周总课时和周教学时间总量,第二条底线是不得“挪用”品德、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此前提下,学校可在国家规定的课时比例范围内,自主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增加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增加课时安排灵活性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校的课程改革活力,为中小学走特色办学之路创造条件。今后允许不同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学期课程安排表,甚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现月课程表、周课程表。
      第五,推进教学变革,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指导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要求:一要改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二要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创造条件广泛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广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四要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批改结果,切实加强个别辅导。
      这里特别要对初中的“分层走班教学”探索作进一步说明。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实施分层走班教学试验的学校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遵循“学生自愿、教师走教、动态分层”的原则,科学设计分层走班规则和教学方案,切忌以“分层走班”为名,简单地以文化课成绩分“快慢班”。
      第六,深化评价改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松绑”。教育评价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二是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三是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四是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五是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上述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分类、比较功能的状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保障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创造有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环境氛围。 
       
  “如何让你更爱我” ——我省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台前幕后 
      □本报记者  言 宏 
      根据腾讯网最近举办的、有24万网民参加的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在全国所有省(市、区)中,浙江省教育满意度位居第二。目前,我省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接近99%。我省基础教育已经从“有书读”进入“读好书”的新阶段,很多教育改革措施在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那为何还要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呢? 
        为何要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我省的基础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为了呼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让人人享有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近年来我省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2012年我省启动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4年启动了中职课程改革,出台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这些重大改革必然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省最近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从2003年到现在,10多年过去了,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被人们诟病的“课程统筹不够,学段之间衔接不够,学科之间联系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缺少选择性;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学校和教师课程自主权不够,学校缺少课程规划自主权,教师缺少课程开发和实施自主权;考试方法不科学,简单以考试成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排队,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正是课程改革要改变的。这是义务教育课程呼唤“如何让你更爱我”的工作,有个老师开玩笑地说。
千呼万唤,《指导意见》一年才出台
      为了制定好《指导意见》,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说,省教育厅花了近一年时间,开展专题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行地区和学校的先进经验,学习借鉴台湾、香港及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特别是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
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要求等4个方面,为我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绘制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本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概括地说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此,《指导意见》提出了“完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改革”5个方面、15个要点的改革任务,并从“积极推进课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师资培训”“完善配套措施”4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
      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分两步走:2015年,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都要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培育一批改革条件较好的学校课改典型;2016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改革已有先行先试者
      事实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一个从天而降的新事物,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早就开始在探索,而很多学生因此获得了不一样的个性化成长。
      北仑是浙江省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3年来,北仑区致力于打造“基于学校育人理念”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区域行政推动、层级教研拉动、学校自主驱动”的三级互动模式,重点构建校本课程的孵化机制、校本课程的评比机制、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支持机制、德育课程的渗透机制、体艺课程的特长培育机制、研修支持与评价的推进机制等六大机制。
      温州市实验中学2013级(6)班学生夏烨豪,曾是电脑游戏迷,自从加入了学校“我是创客”拓展性课程的学习,以成功编写电脑游戏《密室逃脱》而成为“校园达人”。“一个普通的孩子,不是学霸,也不是校园明星,是拓展性课程让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了他的潜能。”校长倪彤说。从2003年开始,温州市实验中学依据“尊重、选择、等待”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健康、会生活、有文化的人”为教育目标,有效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实验中学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的基础性课程约占80%,拓展性课程约占20%。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群落式”课程就是在“小班化·大世界”的学校特质下为了实现“与健康为友,与知识为友,更与荣誉为友”的核心价值观而构建的大课程体系,通过公民与道德、科学技术、人文、健康、艺术五大群落,核心课程、广域课程、拓展课程三个维度,让愿景与实践结合,让孩子从长江启蒙。据武义县壶山小学校长李建生介绍,学校自去年开始实行“走班选课”的乐读课程群建设。每周三下午开展拓展性课程活动,目前已经开设了60余门乐读课程,1500多名学生通过选择,学习自己最喜欢的课程。
不少学校在学习观转变的基础上,还积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尤其是积极推进与选修课建设相关的走班制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教学环境,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嘉善县俞汇小学是地道的农村小学,位于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是基础薄弱的困难户,生源、教师的不断外流让学校走向了窘境。校长姚彩萍说,他们改变“大食堂”似的课程教育模式,建立千姿百态的“自助餐”式的童真课程模式。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性课程的情况下,增设了拓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学生走班上课,采用网上选课平台。
很多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努力形成新的课堂与教学文化,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观点 
      刚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与新高考、新高中课改相一致的,有利于初高中衔接,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既体现了选择性教育思想,又尊重了义务教育对学生共同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院长  何 民     
      学校课程改革应该有自己的顶层设计,特别是课程理念。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专家引领方向,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经过多次架构,让愿景与实践相结合。课改应该先小步子再大步子,在此基础上积累实践经验再求推广。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  丁杭缨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拂面,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浙江义务教育带来生机。但又如一米阳光,因为它必须要让教育者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理念、评价体制以及课程、课堂等有所改变和提升,难度很大。 
      ——新昌县青年路小学校长  潘洪涛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正是此次深化课程改革最本真的诠释,从基础性到拓展性,从统一到选择,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发展,培养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孩子。我们很期待。 
      ——武义县壶山小学校长  李建生     

      启动义务教育“育人模式”的全面转型 
      □周 彬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头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义务教育究竟应该为学生打下什么样的基础,这却是一个争议多年的话题。在以往的回答中,应该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算是大家初步达成的共识。但在浙江省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方案中,却让我们读出了另外的味道,那就是强调为学生优化基本方法与基本思维的味道。当然,并不是说让义务教育不再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而是让义务教育不止于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掌握,希望让义务教育的视野更宽广一点,让义务教育走得更长远一点,从而实现学生在基本方法与基本思维上的优化,这样的定位,就对义务教育育人模式的全面转型提出了要求。
      如果我们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视为不成熟的成人,那就意味着需要把成人积累下来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迅速成为像我们这样的成人。可是,学生并不是不成熟的我们,而是已经成熟的他们,我们必须顺应他们的天性,而不是让他们来适应我们的过去。如果不能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校园中的基础技能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基础方法与基础思维,那么越是基础的知识,越是基础的技能,它对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的禁锢就越是厉害。但是,要让学生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校园中的基础技能转变成自己的基础方法与基础思维,就必须让学生和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课程中走出来,甚至于从学校中走出来,而这是传统义务教育所难以办到的,甚至是难以想象到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大的天性,就是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求知欲,对生活世界充满了想象力。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渴望,并不是为了进一步掌握知识,所以现在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不是为了更长远的职业发展,所以现在要掌握校园中的基础技能。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他们掌握基础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想象力。因此,如果用教材来阻断学生与未知世界的交流,如果用校园来约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学生就将失去学习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动力,他们在各种考试与评价的督促下,仍然会学习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但他们不知道为何而学。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无法用学习兴趣的激发替代得了的。
      在这一轮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案中,要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拓展性课程,要求学校要广泛吸纳社会教育资源,要求学校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求学校要减少纯知识的检测。这一系列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我们去执行,更需要我们去理解这些要求的背后的教育学意义。拓展性课程看起来是对基础性课程的拓展,实质上是架起了基础性课程与日常生活的桥梁;要求学校吸纳社会教育资源,看起来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补充,实质上是架起了校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要求学校转变教学方式,看起来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实质上是强调课程对学生学习经验,尤其是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的优化;要求学校减少纯知识的检测,看起来是为了让学生减负,实质上是减少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对学生学习的约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实现自己在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上的成熟。
      既然这一轮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那就意味着,并不仅仅是改革义务教育的课程,而是要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系统地改革义务教育的育人模式,让义务教育回归学生的本性,让义务教育的目标能够从掌握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出发,真正地走向学生基础方法与基础思维的优化。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
 
    扎实有序推进课改工作     
      □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马里松         
      杭州市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有序、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通过行政规划、专家引领、校长研修、教师提升等多种形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改革。
      我们先后确定78所义务教育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30所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学校、首批市级10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引导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鼓励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改革教学方式。同时,聘请浙江大学、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对试点学校的课改方案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指导,帮助试点学校理清改革思路,科学规范制订改革方案。各区、县(市)也相应开展了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建设活动。
      我们改革评价方式,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研究制定了初中、小学《学生成长记录册》,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逐步推广到初中和小学所有学生,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列为各类高中招生的前提条件;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形成了包括初中毕业生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业成绩抽测、学生体能素质测试、学生艺术素养监测等内容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今年引入初中学校学生课业负担和学校社会满意度第三方评估,引导学校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积极鼓励各地各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学校在专家引领下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把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选择、自由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构建出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同时又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必修课程的同时,开发了大量的拓展性课程,积极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