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适应未来 教师不能缺少什么素养?

16.11.2016  02:05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教育变革走向纵深。作为教育核心资源的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这是摆在全体教育者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日前,2016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在杭隆重召开,这已经是该高端论坛举办的第14年。现场,300多名中外教育界专家齐聚一堂,聚焦“面向未来的教师核心能力发展”,共同探讨在国际化背景下,以学生核心素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
  面向未来 教师成长路径是什么?
  项海刚:持续学习力+专业幸福力
  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必备素质
  面向未来的教师成长路径应该是怎样的?作为论坛东道主的上城区,已经有了长时间探索和思考。
  “记得我还在天长小学当教师时,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常常要查阅大量资料,同时要不断向师傅、同事甚至学生求教。一次次磨课、历练,即便只收获点滴成长仍然乐此不疲。”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坦言,不仅是自己,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他看来,教师核心能力中必备“持续学习力”和“专业幸福力”两项素质。
  这几年,上城区也在为整支教师队伍提升学习力、幸福感,打造多维平台、提供政策保障。如构建“五阶段”获奖教师平台,通过“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评选,激励各年龄段教师在专业成长上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上城区还向上构建了区学科带头人、区特级教师和省特级教师体系,通过规范设立层级目标,调动各层面教师积极性。除了专业,上城区还十分关注育人者队伍建设,构建了一星到三星级班主任的层层递进的成长体系,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班主任队伍。
  上城区提供了多重政策保障,如教师需要进一步进修,可向区教育发展基金会申请“丰叶”资助项目,获准后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脱产自主研修。此外,还举办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周,设立学科专长、课堂展示等活动,推动教师个性专业发展;推出“十大关爱暖心行动”,从专业到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通过多维平台打造,上城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同时也对下一步奋斗目标了然于心。”项海刚说,教师也是有差异的个体,也需要个性化助力培养提升专业幸福感。
  硬件条件好了 更要反思教育质量
  张民选:利用大数据互动功能
  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
  “过去教育质量上不去,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缺少教育器材。现在教育硬件提升了,而教育质量上升幅度不如预期,我们应该反思。”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民选说,其实是教师在教法上没有改变,一直以来我们在关注学生全体方面做得很不错,但忽略了关注个体。
  “每个学生是差异性的个体,你想帮到每个学生,前提是认识每个学生,特别是认识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发展路径等。”张民选说,要提升教育效率,首要改变教师观念。过去教研组备课,都是讨论接下来课堂内容上什么,为什么不坐下来讨论班上有哪几类学生呢?再针对性地给出一些教学方案,这样会不会事半功倍?
  要做到因材施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实现起来也不容易。现阶段,如果教师精力还没有足够分配到每个学生的话,至少大数据可以作为差异性教学的有力助手。“来杭州,我发现有个学英语的APP很受欢迎,学生把英语配音后上传,后台能辨别哪些发音有问题。而这样的小问题,可能老师不一定监控得到。这就是大数据的妙用。”张民选说,说起信息技术应用,我们很多老师只会做PPT、教学视频,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展示、输送技能上,这只是信息技术1.0版,我们需要迈向2.0甚至更高层次,要更多地使用大数据的互动功能,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西方把教师分为哪两种类型?
  吴卫东:成长性思维的教师
  更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省师干训中心副主任吴卫东说,去年她曾去拜访首任特级教师学会会长,聊起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思维方式”是会长给出的答案。
  西方把教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一是固定性思维的人。研究表明,具有成长性思维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的要远远高于固定性思维能力老师教出的学生。
  “我们经常夸一个孩子,说你真聪明,可能这不是激励应该有的东西。假如说你表扬他说你真努力,那可能对他来讲就是一个激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吴卫东说,成长性思维的教师,更重视学生潜能,教育应该看作是发现人潜能的一个过程,而非仅仅是传输知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开出一百门、两百门扩展性课程,它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发现。假如没有喜剧社,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可能发现,原来我还有表演戏剧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