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安静的器物里 体味杭州的“精器神”

27.04.2016  07:15

杭州图书馆,昨起“酱爆”了。

擦一下口水先,此“酱爆”非彼“酱爆螺蛳”、“酱爆鱿鱼”等杭帮菜,而是一场很别致的展览:在图书馆内三楼文献馆,皮件、团扇、青花瓷流苏胸针、手工烟斗、小提琴、古董绣片包,还有带着麻布纹理或者纸张褶皱的瓷器,以及宋明风格的古典首饰、红木质地的花器与茶器……

脑洞大开的匠心手作在书影墨香之中静静陈列,展示了创意中最迷人的可能,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沉醉气息——不少借阅者都看得走了神,忘了还有还书这件事。

展览由杭州图书馆、每日商报社联合策展,参展匠人共有16位,全部被发掘自杭州,年轻,颜值清亮。有趣的是,他们大多来自各行各业:教师、平面设计、应用心理、金融师、家具设计……展览中所有的器物,都是匠人独立完成。对于手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聘请再好的设计师,都不可能百分百还原自己的初心。而这份初心,却是作品最触动人的那个部分。

千姿百态的履历背景,发自内心的由衷喜爱,使他们从票友完成了匠人,创作亦呈现出不落俗套的丰富:瓷片可以和银完美融合;纨素的团扇与缂丝、刺绣相得益彰;因为爱情,一把提琴完全拴住了一位青年……原来,生活本可以如此有质感,匠心与当代生活并不违和,它是有迹可循的,就看你是否发心。

匠人故事 各具千秋

每一份匠心手作背后都是一盏故事。

比如首饰设计师钱钟书,小时候坐公交,姐姐疾呼:“钱钟书!钱钟书!快过来!

满车人都斜睨着鄙夷,那目光分明是:哪来臭不要脸的?其实,他爸爸姓钱,妈妈姓钟,至于父母是否因《围城》结缘,就不得而知了。

这位钱钟书毕业于中国美院雕塑专业,他坚持用老件镶嵌,设计带有浓烈的宋明风格。曾有客人不慎摔断了一枚白玉手镯,他将断玉做成一对金镶玉手镯和一个精致的挂坠,重赋灵魂。

比如古董绣片包设计师张岱恩,做了十几年全职太太再重拾大学时代的艺术梦想。美丽的古代绣片可以有更具实用价值的形式继续伴随今人的生活,因此,她以不完整的中国古代绣片为材料,剪裁光阴,制作各式女士包。

匠人故事各具千秋,在此不一一赘述,你真的应该亲自去走一趟,并收获一份意料之中的震慑。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就是他们报复平庸的方式。

酱爆”团队:杭州新名片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杭州为中国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这是一个美妙的开端,足以说明,我们的手工艺匠人及创意文化,已经获得国际认可。

2015年4月起,杭州日报集团《每日商报》“杭州匠人·酱爆”团队开始打造“酱爆”平台,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从杭州民间找出这些藏龙卧虎,目前匠人名录已有厚厚50多位,以沉静的艺术形式,展示杭州匠人的匠心、匠品,“酱爆”成了杭州城市的新名片。

匠人精神终将决定社会密度

在此,节选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对“匠人精神”的深度解读:

“匠人精神一定是物、心与技的完美合一,是人力与心智力量的综合体现,我们今天在强调互联网+的时候,也强调中国制造2025,这意味着,树立伟大的匠人精神,依然是这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工匠精神最终将决定社会的质量与密度,匠人所创造的物、心和人的联结,使我们从浮躁回归平实,从平庸走向崇高,从粗糙走向精致,从漠视走向尊重。”

有理由确信,在创造与凝固中,你必将获得与“永恒”互动的快乐。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孙磊 文 杜国平 摄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