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负高质”的萧山实践

24.11.2014  18:09
              从2010年开始,杭州市萧山区开始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到目前为止,全区各中小学校都创建了“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新范式。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该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起步较早的10所初中学校。与此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普遍减轻,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萧山是如何推进这一改革的,需要怎样的保障机制,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该区教学研究室相关负责人。 
   
                问:能否介绍一下萧山区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答:几年前,在全国各地因改革而获得飞速发展的名校的影响下,萧山区很多学校纷纷自觉地步入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列,并初步形成了与各地课改名校基本趋同的策略,即以“一校一模”作为推进载体。如朝晖初中提出了“五步尝试导学模式”,河上镇中提出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虎山路初中提出了“课堂教学四环模式”。这些模式的实施,一方面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明显变化。 
                但是,这些统一的模式,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很难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科教学特征的有效行为。事实上,也确实出现了许多课堂表面热闹了,但思维含量缺少了;核心技术用上了,但学科味道淡化了;学生自主体现了,但教师引导忽视了;教学载体创新了,但学习资源窄化了。更让人不愿看到的是,个别学校起始阶段做得轰轰烈烈,但很快就停滞不进,甚至出现虚与委蛇的敷衍现象。出现上述问题,原因虽然复杂,但从区域层面来说,关键是缺少适合学科特征并能化作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科学合理的推进方式。 
                为破解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性制约,以进一步帮助先行的学校继续“做下去”,引领更多的学校“做起来”,2012年4月,我们在借鉴各地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教研科研的专业资源优势,提出了“创立与区域推进‘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区域教学改革口号,确立了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与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设计了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推进的新路径。 
         
                问:什么是“一科多模”,如何构建? 
                答:所谓“一科多模”,指围绕“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核心理念,按“学科特质”与“知识类型”建构课型模式。在建模过程中,我们着力研究解决这样两大问题: 
                第一,如何化“一模”为“多模”。 
                我们首先明确了“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内涵。其中,“学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强调的是教学策略。在“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课堂里,“”与“”两者是统一的、相互适应的。 
                其次,明确建模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是:结合“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基本模式,借鉴“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基本套路,适合学科各类课型的基本特征。通过各学科“建模”,创新了课型模式,实现了“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学科化、课型化、操作化。到目前为止,已有高中语文等10门学科、初中科学等5门学科、小学数学等4门学科,共19门学科建构了79种不同的课型模式。 
                第二,如何从“形似”到“神似”。 
                为真正意义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教学新范式特别强调课堂“先学”、“合学”、“展学”等核心技术的运用。但是,在教学新范式展示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课堂存在着为“先学”而“先学”、为“合学”而“合学”、为“展学”而“展学”的现象,游离了教学新范式的本质要求。 
                为有效解决新范式课堂的貌合神离的现象,我们通过专题调研、主题论坛、课例评优、课例研究等方式强化了对新范式诸多核心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先学”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形成了“有效先学”需要的且可以遵循的5条原则。 
                它们包括:
                (1)颠覆性。让学生试着自己学。“先学”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课堂教学之前增加一个铺垫或熟悉的学习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习惯的“先教”方式的一个颠覆,旨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会和探究发现。 
                (2)适合性。适合所学知识的特性。如初中数学的学习,许多内容承载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必须要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发现、归纳。而有些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先告知数学事实,然后去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 
                (3)导学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即“先学”不是机械的“练习迁移”,而必须发挥导学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并有方向、有方法地尝试学习。 
                (4)全程性。与后学后教有机结合。即“先学”是整个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先学”任务决定了后教方式,有怎样的“先学”就应该有怎样的后学后教。“先学”与“后学后教”不能是两张皮。 
                (5)可行性。完成任务能够常态化。也就是“先学”任务的设计与展开要考虑学生的负担、兴趣、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经过对“有效先学”的不断研究与实践探索,目前,全区初中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品社会等5门学科,小学科学、数学两门学科已经创编了可以供学科全体教师选用的“先学”作业。另外,我们对“合学”与“展学”等核心技术也同样进行了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研究与探索。在“合学”方面,明确了“有效合学”的基本原则,即有适合的“合学小组”,有适合的“合学任务”,有适合的“合学管理”。在“展学”方面,同样基本形成了“有效展学”的常规,即安排好“展学”对象,运用好“展学”方式,引导好“展学”交流。 
   
                问:区域推进“一科多模”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建设哪些保障性机制? 
                答:为了有效推广各个学科所建构的各种课型模式,不断提升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水平与效益,我们因地制宜地构建了以下两个“一科多模”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性机制。 
                一是构建“一科多模”的创模机制。 
                为建立创模阶段的专业指导与实践探索组织,我们以学科“研究与指导”小组的名义,于2012年3月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组建了20个“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学科“研究与指导”小组。成员由教研员、学校教学管理领导与学科骨干组成,并具体明确了学科“研究与指导”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同时,确立教学新范式试点学校。迄今为止,我们通过“教学新范式研究”课题招标的形式选择并确立了高中10所、初中20所、小学10所,共40所中小学为教学新范式试点学校。并明确创模的主要操作环节。“创模”作为一个操作过程,我们以学科“研究与指导”小组为主体,以试点学校为主要的研究基地,设计并展开了“建模”、“验模”与“展模”为主要环节的“一科多模”创模机制。 
                在创模过程中,我们明确:“建模”阶段各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区域教学新范式基本模式以及价值取向,设计适合本学科特定知识与教学目标的各种课型模式;“验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践验证“建模”阶段所设计的各种课型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操作要领;而“展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验模”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可以仿效的课型课例。 
                二是建构“一科多模”的推模机制。 
              学科层面实施“一月一型,滚动推进”的教研模式。我们要求各学科每个月重点研究与展示一类课型以及与其匹配的模式,本学期,19门学科制定并实施了“一月一型,滚动推进”的教研计划,确保了新范式研究与推进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学校层面实施“一科多模”校本化推进的行动计划。我们每年举行课题招标,强调学校用研究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一科多模”校本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校建立校本化推进的新举措。同时,我们每学期举行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题介绍、专家引领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努力解决学校在“一科多模”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与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