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打造可游泳的池塘

05.05.2016  00:19

 

【本站5月4日讯】路桥区约有4099口池塘,五水共治开展之前,很大一部分池塘成为“垃圾塘”“黑臭池”,村民“避而远之”;通过池塘清理和创造性开展池塘综合整治暨“示范池塘整治”工作,池塘成为了深受村民喜爱的休闲场所。路桥池塘,如何逆袭成功?

全区统筹,“潭·泾”适时部署

该区依托“专项实施方案”的提出,促使了治理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形成。2014年初路桥区水利海洋渔业局提出“示范池塘整治”,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五水共治开展之际,该区明确了区级专项资金补助方式,下达计划任务,落实责任主体,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个性鲜明、名品精品效应的池塘奠定了基础保障。该区计划用三年完成池塘疏浚清淤,按每年1%数量推进“示范池塘”建设。2014年至2015年,清理池塘2899口,建成“示范池塘”83口,区级配套补助资金1300万。

该区还通过“四项内容,四个侧重”的提出,强化了技术措施和治理理念引导。制定治理“四项内容”拆违、截污、河道整理和绿化,并就河道整治提出“四个侧重”标准,整体性、生态性、亲水性和文化性。以水文化为例,先讲水文化保留,明确提出保留历史遗留的有价值的堤、桥、路、滩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随着经济发展,河道池塘原有的浣洗、取水等功能丧失,具有文化价值的水域演变成为污水池,垃圾河,通过政策保障、跟踪治理、重点建设等措施,恢复其原貌,以景观等价值将其保留;再讲水文化结合。河道池塘整治局限于砌石、疏浚等工程措施,呈现单调局限,有机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烘托突显当地文化,渲染水环境构造的品质;最后讲水文化挖掘。明确提出挖掘河道铭志、口头传说、河道故事等文化价值,并体现入河道建设。路桥街道的元宝池通过清理,作为周边木制老建筑群的消防水源加以保留,恢复这方地标应有风采。

与此同时,该区捋清“小细胞”和“大动脉”的关系,实现了“房前屋后小散水域治理”服务治水大局。河道比喻成血管,池塘就是细胞,没有细胞只有血管,这个“生命体”不完整或不和谐,全区池塘彻底清淤后将增加调蓄能力280万方。同时,紧抓治水“小细胞”,通过改建梗阻水流涵沟、铺设过水管网、开挖明渠、清淤疏浚,实施塘塘连通、塘河连通工程,使水系成为循环、流动的“活水”。新桥镇凤阳章村铺设过水管道10.6公里,人工开辟“活水”通道,联通村内53口上下游河塘,形成微循环,连接大通道,有效优化全区骨干河道“大动脉”防洪排涝能力。

乡镇落实,“塘·池”顺势展开

首先是借“美丽乡村”等主题活动推治理。镇街道依托当前“美丽乡村”、镇村联动、文化大礼堂建设,四边三化,祠堂村庙改建等活动为载体,加以布置和整治池塘,缓解示范池塘建设“体量小、程序多”带来的不便,也让主体活动在实施时拥有一方池塘整体景观得以大幅提高,如螺洋街道高洋应村打造美丽乡村时,“村-塘”相拥,至如诗如画;又如路南街道胡田施村建设文化大礼堂时,“堂-池”相嵌,至相形益彰,再如新桥镇下林桥蔡氏祠堂改建,“祠-浃”相绕,至一方情景。

其次是趁“区域发展”时机需求推治理。一边面对池塘淤积加剧、污染多元和侵占严重的情形,另一边面对周边地块开发等情形,镇街道没有选择占补平衡而是保留性治理。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加强管护倒逼沿塘企业转型;结合农家乐、水上乐、大棚采摘等打造一批服务型小池塘,“治水-赚钱”两不误;新桥镇前七份内塘综合整治,将整治与区块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利用生态修复、池塘拓浚、联通外河、跌水增氧、水系沟通、河岸绿化等方式打造人文、历史的点状景观,提升水系周边区块的综合价值,拉动周边地价增值约15%。

再次是用“千家万户”土法推治理。如何实现池塘整体、生态、亲水和文化适应各地不同情形,各镇街道发挥主观能动可称“头脑风暴”,方式方法迥异而成效可谓“雨后春笋”,以“让泳池归来”“寻找可游泳的池塘”“我家门口的池塘”等为载体,通过“塘河联网、镇村联动、水岸联建”等方式推治理,这些做法做法得到省政府顾问王建满、副省长黄旭明的批示肯定。还有些许“小土法”,如“自然草坡”,横街镇后尚家池塘整治时将岸自然过渡到池塘,铺种草皮,岸边种植喜水植物,河底河面恢复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使田野、池塘、道路浑然一体;“皂水不入池”,峰江街道施家村长池头,沿池设置洗衣台,接皂水入污水管,使浣洗时肥皂水在岸边得以处理。

民众参与,“湖·浃”落地开花

区里提出池塘疏浚和整治只能算“小举动”,那么全区村居治水高潮必定属于“大热情”。通过政策导向、治水宣传发动和区财政资金补助等方式,引领村民参与治水,改善房前屋后,与自身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环境,营造美好家园。峰江街道施家村200多村民(包括新路桥人)自发筹款30余万对长池头(池塘)实施综合整治,包括池塘清淤、护岸砌石、沿岸绿化、休闲凉亭等,每日均有4-6位村班子、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参与池塘整治。这种“大热情”不在少数,经统计,路桥区示范池塘建设平均投资16.8万元每口,大部分为村集体或村民自筹修建。

除投劳投力外,村民对于治理成效期望极大,在池塘疏浚和示范池塘建设过程中催生村民担当监理员、老人协会变成监管协会等现象。峰江街道下陶村池塘疏浚时村民穿上雨鞋,“自定标准”后逐步踩踏塘底,有“一脚淤泥一寸垃圾”便要求施工单位返工,直至能够轻松过河为止,这就是我们路桥池塘的“村民监理员”,全区上下此类情形层出不穷。“碧泾清河,荷洲竹渚,鹭塘雀汀”是路桥人的治水憧憬,治水不是简单回归,以村民需求为切入,以民生呼声为焦点,以解决村民实际问题为突破,以从治水中求得经济价值、环境效益和文化红利。

从最近进行一次的池塘水质抽检中可以看到,所有对象摆脱劣Ⅵ类,大部分回归Ⅳ类水质,个别达到Ⅱ类和Ⅲ类。且不以数据说福利,看看村民都围着池塘做什么吧!有小儿带上泳圈唤上好友扑通入河游泳的,有村民茶余饭后拉上隔壁临婶休憩散步的,有村妇打理家务后提上一盆衣物浣洗的,有老者搬起凳子找个塘晒太阳“讲白搭”的。“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治五水修水利,使“沉睡”了几十年的垃圾池塘变成了水印岸绿的美丽内河。村民参与热情高涨、周边群众反响良好,治水之于提升美丽乡村俨然成为民生工程的“微创手术”,“小水利”打造出“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