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区少数民族联谊会搭建三个平台助力当地社会管理工作

03.03.2015  14:42

路桥区少数民族联谊会搭建三个平台助力当地社会管理工作

路桥区总人口44.6万,流动人口26万,其中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达2.5万余人,管理服务压力较大。自去年以来,路桥区少数民族联谊会通过打造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的“温馨后台”、管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窗台”和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升降站台”,有效缓解了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压力。

一、从小家到大家,打造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的“温馨后台”。针对路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量大面广且社会状态相对孤立、缺乏归属感等现状,区少数民族联谊会积极发挥联络联谊作用,通过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组织网络建设,充分考虑来自各民族人员的广泛性、民族人员比例,区内各镇(街道)人员的均衡性、各行业的代表性及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积极物色、吸纳来自于各地域、各行业的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人士,并借此联系更广泛的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工作平台和活动载体,不断增强联系、增进感情,通过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经济互助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沟通往来,不断增强联谊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把联谊会办成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的温馨后台。目前,路桥区少数民族联谊会经多次商议,反复调整和征求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意见后,新吸收12名成员,其中2位成员列为常务理事。

二、从自助到自主,打造管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窗台”。联谊会作为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人士组成的团体,始终以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为中心任务,积极了解少数民族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通过资源对接、强化培训、化解矛盾等举措,着力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群体从自我互助向自主管理迈进。一是资源对接。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实力较差、社会关系较单薄的现实情况,积极和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接,主动争取政策资源支持,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扶危济困、维权救急、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服务,真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有效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培训。依托区社会主义学校,联系各类业务拔尖人才经常性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职业技术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依托区图书馆等阵地,举办少数民族群众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三是化解矛盾。充分发挥联谊会在处理基层群众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相关社会问题和矛盾处理上的天然优势,及时了解各个层面的真实情况和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统一思想、理顺情绪、排忧解难、汇集人心的自我管理工作,积极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从投入到融入,打造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升降站台”。联谊会积极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和党委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少数民族群众,引导他们投入当地建设,并尽快融入本地生活,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是助推中心工作。引导和教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将路桥作为“第二故乡”,积极参与“多城同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主动为家乡与路桥的人才、资金、项目交流搭建桥梁,以实际行动服务路桥“三个率先”建设。二是参与社会治理。发挥联谊会成员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以联谊会成员为基础,协助所属地、行业、单位做好少数民族人口信息登记、治安巡防、安全排查等各类社会治理工作。三是服务社会公益。组织联谊会成员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人才、技能优势,主动参与“送科技、送文化、送教育、送医疗、送法律”等各类主题社会服务,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慈善募捐活动,为构建“和谐路桥”献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