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在杭博开展

02.02.2016  09:33

    公元1038年,党项族建立了西夏王朝,军力强劲,立国西陲,雄霸河朔近200年。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共历十主,享国189年。近两个世纪的繁荣昌盛,它经历了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力主文教,发展经济,创造了辉煌的功业和灿烂的文化。公元1227年,西夏成为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倒在蒙古骑兵铁蹄下的第一个国家,文物、典籍遭到毁灭性破坏,曾经的古老王国被掩埋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都有西夏遗址和文物的重要发现。凝聚了西夏人智慧和才干、展现了西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类文献、文物大量出土。这些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使独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

    此次的《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精品文物展》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杭州博物馆承办。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96件套,这些精美的文物,为我们一一展示了那个神秘而古老的王朝。

     西夏文字: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

    西夏文字是在借鉴汉字的基础上,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倡导下,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完成的,共6000多字。从文字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西夏文字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使用,即使其灭亡后,仍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

    西夏建国以后,比较注重发展本国的文化教育,专门设置了负责雕版印刷的官府机构“刻字司”。西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置“刻字司”的王朝,可见西夏对出版印刷的特别重视。

    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偶然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又为世人所知;20世纪初,黑水城大量西夏文献的发现促使各国学者纷纷研习,西夏学正式形成……如今,随着西夏文献的不断成功解读,晦涩难懂的西夏文字逐渐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西夏文大号字木雕版

    宝物有话说:西夏木雕版

    目前出土的西夏文木雕版主要出自西夏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宁夏贺兰县的宏佛塔,其中宏佛塔出土最多,约两千余件残块,且大多数有火烧后炭化的痕迹,但是文字大都可以辨识。

    西夏的木雕版种类很多,有的正反面都刻有文字,各种雕版的版式不同,字体大小也不一样。根据字号大小,学术界把它们分为大、中、小号字版。

     西夏工艺:带有游牧民族的灵魂

    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族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自己的农业、手工业,西夏工艺也由此得到提高并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与中原地区的这一类器物相比,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

    西夏瓷器以黑、白、褐色釉为主,其装饰多采用点彩、捏塑、剔刻花等工艺。纹饰题材以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为多。比较典型的器物有扁壶、高足碗、白瓷豆等。西夏陶瓷器虽不甚精美,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夏的金属铸造业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武器、农具及工艺精湛的金银器。西夏钱币是由官府统一铸造的,铸工精细规整,优于同时代的辽钱和金钱,堪与宋钱媲美。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俞倩 通讯员 汤洁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