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城紫阳街道 南宋遗梦锦绣文创

29.12.2015  07:08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晏几道的这首《蝶恋花》,每每读到,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烟雨江南的水墨画。

悠悠市井,深深庭院,垂柳岸边,桃花相映红。宋时的杭城,也应是如此婉约优雅。任凭时光斗转星移,如今的紫阳街道,依旧保留很多当时的文化和物产。

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面积4.49平方公里,辖12个社区,人口10万人。在这里,历史仍然有迹可寻。

南宋御街 二十三坊

南宋建都临安,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时过境迁,繁华世事褪成历史,但是紫阳街道,依旧坚守着许多“老底子”。

瓦肆”是两宋时期盛行于市井坊巷里的一种以“勾栏”为中心的群众性娱乐场所的通称。在紫阳街道的十五奎巷社区里仍藏着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在讲着老底子的故事。

在紫阳街道十五奎巷社区,七八位居民正拿着木板在箍桶匠戚建飞师傅的指导下,练习着把木板磨平,并制作成木桶。箍桶的材料是纯天然的木材,木条之间一不用胶水,二不用铁钉钉,依赖的是竹钉。

竹钉,就是用竹子削的两头尖尖,长约6厘米、宽约5毫米的签子。

像这样由老手艺人手把手将传统工艺教授给他人的还有做豆腐、弹棉花、民间泥人制作、民间蛋卷制作等。这些老底子的技术,在南宋时期的‘瓦肆’中尤为常见。”紫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10月14日,杭州市首个瓦肆文化——紫阳街道坊巷新瓦肆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再度审视“瓦肆”的重要性。

新“瓦肆”与旧“瓦肆”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紫阳街道坊巷新瓦肆既继承了“南宋瓦肆”这一历史积淀之精华,又结合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并且赋予“瓦肆”以创新型的内容和形式。而其中又着重地反映和体现了当代社区居民和社会大众崇尚品质生活的新要求和新风尚。

据了解,该街道通过对瓦肆队伍的组建和打造,旨在希望有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古街古巷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中来,也希望南宋御街·二十三坊在今天能发挥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旧厂新改 锦绣尚城

为响应建设“美丽杭州”、打造“两美浙江”的号召,紫阳街道在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方面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对南宋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十分重视,但是除此之外,它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项目,为杭城注入了不少活力。

在杭州市上城区江城路水门南弄3号,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越界·锦绣工坊。锦绣工坊运营面积近1万平方米,由11栋小楼组成,主力户型在100—300平方米,可自由分割组合,创造独特的办公格局。园区环境雅致独具个性,创意环境浓郁。

但这样一个文艺清新的创业园区的前身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杭州绣品厂老厂房。

从一个充满年代感的老厂房变身为一个充满特色的创业园区,着实让人好奇。

在园区的规划改建中,锦和商业坚持保护性功能再造,坚持以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拆除了沿街围墙,将临街楼宇首层全开敞,以延伸视线并连接园区内部广场及内部道路,增加区域的通透感。通过拆除临街一整栋原始楼宇,梳理了园区原有的交通组织,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办公园区人流图,并通过空中廊道贯穿园区的各栋楼宇,形成独特的空中回廊网络。”紫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沈芳兵 文 通讯员 叶慧芳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