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林场,看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24.03.2015  11:36
为了“绿谷”永不褪色
——浙江丽水白云山生态林场“变身”记

  新华网杭州3月21日电(记者王政)浙南春来早,踏着清晨的薄雾,已护林38年的何树茂,循例沿浙江丽水白云山生态林场的山路巡查一遍,再回到护林站准备营林植树。

  “以前‘不事不企、不工不农、不城不乡’,为了生存什么树值钱砍什么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何树茂说,巨大的变化来自于国有林场改革,现在林场职工的身份、工资、养老、医疗样样有保证,大家放下斧头拿起?头,从“砍树”变为栽树、看树。

   从“砍树求生”到生态建设“国家队”

  丽水素有“浙江绿谷”之称,山地面积2294万亩、森林蓄积量7000万立方米,均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位于丽水城北的白云山生态林场创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3.95万亩,现有职工201人,因紧靠城区,白云山生态林场被称为城市后花园。

  但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之前,白云山生态林场却为了生存而艰难挣扎。“因为资源锐减、人员增加,林场靠砍树为生已难以为继,职工收入朝不保夕,许多护林几十年的职工不得不另谋生路,去修电器、打散工,到2007年改革前,林场负债290多万元。”说起改革前的林场,场长毛小荣五味杂陈。

  与白云山生态林场一样,曾染绿大江大河源头、让荒山远山“帽子山”重披绿装的很多国有林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因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等原因陷入困顿,林场和职工“守着青山过穷日”。

  “关键是国有林场的定位不清晰。”丽水市长黄志平说,所以丽水市在推动国有林场改革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国有林场再定位,明确其生态建设“国家队”地位,一切改革都围绕这个定位展开。

  浙江省在国有林场改革中紧紧扭住保障生态、改善林场职工民生这个出发点,从功能定位、财政投入、理顺体制等多方面给国有林场“开绿灯”。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告诉记者,国有林场改革关键就是“定性定编定经费”,财政兜底解决林场后顾之忧、释放发展活力。

  “正是有了生态建设‘国家队’的清晰定位,才解决了林场和职工多年来的心头之忧。”毛小荣说,国有林场职工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如今的国家队、主力军定位,让大家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绿色福利让群众可及、可享

  历经一年多时间,白云山生态林场完成改革。“单位性质是公益的,经费保障是财政的,房改政策是到位的。”毛小荣介绍说,这场改制,无一人下岗,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职工遗属、计划外职工均得到妥善安置。

  “既然确定了国有林场的公益属性,那就要让更多群众能感受、共享林场的生态效益、绿色福利。”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认为,国有林场既要改革也要发展,开发森林旅游是林场发展的重要途径。

  白云山生态林场凭借紧靠城区的优势,积极营建森林公园。如今,每天有数千市民到林场爬山、锻炼,林场成了没有围墙的公园,获得市民“点赞”。“白云山林场就是要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让更多市民得到原本‘养在深山’的绿色福利。”毛小荣说。

  为了“绿谷”不褪色,白云山生态林场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已经在林场工作27年的凌中良,如今放下斧头拿起?头,和同事营造阔叶林改造林相。“看树护林、保护生态要讲科学,现在我们要对林区进行美化、彩化、香化。”凌中良说。

  把林子看好、管好,把生态守护好,让更多人从中受惠,这是白云山生态林场职工共同的心声。“过去多伐木就是贡献,现在养好林子、保护好生态才是对社会做贡献。”何树茂说。

   加快建设现代国有林场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林场,坚持服务公众,建设民生林场……”说起改革之后怎么干,毛小荣信心满满。他说,通过改革解决生存问题之后,林场不能躺着吃“财政饭”,而是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快建设现代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是浙江森林资源最丰富、森林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生态功能最完善的区域。与白云山林场一样,浙江所有参加试点改革的89个国有林场在改制后,都正朝着建设现代国有林场的目标迈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现代国有林场要森林优质高效、资源持续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有力、职工生活富裕。“改革之后,生态建设任务不是变轻而是更重了。”林云举说。

  一辈子守着青山、与树为伴的何树茂说,现在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都大幅提升,国有林场和职工自己要争气、有所作为,真正把森林看好、管好,让山更绿、天更蓝。

  “尝到了改革甜头就要坚持下去,我们争取率先建成现代国有林场,为‘浙江绿谷’再添绿色。”毛小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