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自己的独木桥

20.11.2014  09:55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似乎就像是“风月宝鉴”的正反面,商业电影是美好饱满的正面,让人麻木于其中的声光电影。艺术电影则是现实骨感的反面,呈现现实中人们回避,刻意绕远的苦痛与挣扎。在压力陡增的当下,麻木显然要比清醒更讨人喜欢。

    电影节上那些金灿灿的奖杯大概就是这种光影,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国内还没出名,就急着去海外市场镀金,于是一个个拗口难读的电影节,时常见诸于报章。冯小刚在他的自传中,说过一件事,当年他的《一声叹息》得了埃及的某个电影奖,有记者问过王朔的意见,王朔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后来他听说后,大哭一场。但再后来呢?他在《私人订制》中还特意调侃了这种“横扫各大电影奖”的现象。

    刻薄,但并非没道理。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国产电影数量较少,所以人们会比较关注国产电影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

    说得直白些,就好像以前先富起来的人,穿件梦特娇西装,总故意把袖口的标留着。很多艺术电影也希望用国外某电影节的奖项作为抬高自己身价的那个标,但观众并不傻。

    光影还是光影,终归是会散去的。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中国即将诞生第一条“艺术院线”,这算是个好消息。应该相信,在这数百亿的市场大蛋糕中,总有一部分是会跑到艺术电影的饭碗中去的。执着于其中的影人,要做的不是把艺术电影包装得像商业电影,而是走好自己的“独木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张磊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