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出门看展去!

04.10.2016  09:37

国庆长假过半,如果你已经把电影院的大片和视频网站的“存粮”全部看完的话,不如出门走走,看看展览。尽管西湖边的游客多到摩肩接踵,但是有一块风水宝地却是难得的清净又文艺——位于南山路的浙江美术馆。

眼下,除了拥有诸多先锋装置的纤维艺术三年展之外,浙江美术馆为国庆还专门推出了“西泠四君子——丁仁、王褆、叶铭、吴隐书画篆刻作品展”;而如果你对紫砂壶、传统木作工具等传统技艺感兴趣的话,不妨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民艺博物馆看看。这个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适合拍照的极美的建筑艺术品。

西泠四君子”展——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的作品集结

说到杭州文化,不得不提西泠印社。这个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民间艺术团体,已经发展成为名震天下的“天下第一名社”。这次由西泠印社、浙江美术馆和日本篆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西泠四君子——丁仁、王褆、叶铭、吴隐书画篆刻作品展”,是西泠印社首次举办囊括四位创始人艺术成就的大展,也是对印社初创时期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回顾。

时间回到112年前的1904年,丁仁、王禔、叶铭三位大家常相聚孤山“数峰阁”,探讨六书,研求篆刻,“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遂始有创办印社之设想”。吴隐则身在上海,遥相呼应。因地邻西泠桥,“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于是取名“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志稿》载:“光绪三十年甲辰于数峰阁旁买地数弓,遂议醵资营建立印社。”丁仁、王禔、叶铭、吴隐这四位先贤就被后人誉为“创社四君子”。在他们的奔走努力之下,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印社粗具规模。正是这样一片圣土的存在,印社百年基业的基础得以奠定,天下印人更是有了一个朝圣的向往。

说到“四君子”对西泠印社的贡献,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认为:“总体说来,丁仁有定位之功,王福庵有标示之绩,叶铭有守护之劳,吴隐有联络之力。这四位名家,对西泠印社而言,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然而建社之初,四君子谦让有加,均不肯担任社长之职,十年之后,才公推一代宗师吴昌硕为印社首任社长,成为一代佳话。

这次的展览,除了全面展出四位创始人的书画印作品,另一亮点在于珍贵文献资料的展出,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原始捐献账册在西泠印社历次大型展览中是第一次集中呈现。从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中观众可以还原当时盛景,比如早期西泠印社社址的变迁轨迹和先贤们在孤山雅聚、踏青的活动场面。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9日。“四君子”的艺术作品在日本的篆刻学术团体中一直较为推崇,因此除了这次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特展之外,明年该展览将会到日本进行展出。

砂者为上”展——紫砂工艺的鉴赏与解读

昨日,记者探访落入位于转塘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民艺博物馆,虽然长假很多学生回家过节,但校园里的人数不减反增,除了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本身就像一个很美的公园之外,另外一大看点就是由日本设计师隈研吾设计的民艺博物馆。民艺博物馆在国庆期间推出了四个展览,其中“砂者为上——紫砂工艺的鉴赏与解读”展无疑是最醒目的一个。“这几天参观人数都在近千人,大家都很有兴趣来看这些美丽的紫砂壶。”民艺博物馆宣传负责人金晓依告诉记者。

据策展人吴光荣介绍,砂壶泡茶,今见史料,源于《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茶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唯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唯采茶芽以进。至此,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新的饮茶方式出现,为紫砂茶具的登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兴起于明中期,流行于文人集团中的紫砂壶艺,由于独特的材料,良好的透气性能,加上可塑性极强,造型千姿百态,又能将茶的真香泡出来,在徽商的吹捧下,受到了世人的青睐。

本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于收藏家黄福弟、鲍卫东的收藏。其中很多紫砂壶都价值连城,收藏家当年为了求得一把好壶甚至卖掉一套豪宅。展览最显眼处摆着的一只紫砂壶是名家顾景舟制作的一只三头双线竹鼓壶,这是顾景舟为数不多的紫砂花货(把自然界,动物界的自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称之为“花货”)佳作之一。

展览除了展出汪寅仙、顾绍培、鲍志强等名家制作的壶之外,还有中国美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老师吴光荣的创新作品——“你看传统的紫砂壶,在他的创作下呈现出各种新的形态,这只的褶皱像吃的包子,另一只则是用摔的方法做成的。”金晓依表示,本次展览,可以说探究了紫砂壶的创作全过程,为观众解读紫砂制作工艺的过去与现在。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张玫 文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