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浙江市场提升发展新路

20.03.2015  14:07
  “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稳中有进、转中向好,但增长速度的换挡和转型升级的阵痛,也强化了全省市场发展所面临的约束和挑战,加大了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转变的难度。特别是,我省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一些与市场关联密切的传统产业增长速度放缓,部分生产企业自建营销网络而逐步脱离市场交易平台。流通格局发生变化,省外同类市场的发展和国内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快速扩张,挤占了市场的份额。流通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等。因此,浙江如何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电子商务的扩张而加快市场强省建设,已成为不容轻视的重大问题。 
  探索提升发展的途径
  实现市场强省的建设目标,重在提升发展全省的商品交易市场。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推动市场提升发展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拓展市场功能。在不断扩大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规模的同时,转变交易方式,丰富市场业态,特别是加强物流中心、会展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研发设计创意中心、教育培训中心、融资服务中心和商品信息、价格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集仓储、物流配送、旅游购物、流行趋势发布于一体的市场服务综合体的发展。通过明显增强市场的会展功能,培育一批全省性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专业化会展;通过充分发挥超亿元市场和重点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助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进一步协同网上网下。有形的商品交易市场主动对接网上市场,发展适合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让商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同时,通过网上网下市场的协同共进,促进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体系的发育,加快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等系统的建设。
  进一步对接省内省外。推动省内商品交易市场到省外设立分市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输出品牌,输出管理,促进省内省外市场的对接和拓展。建立省内省外市场战略联盟,设立省外市场浙江产品营销中心,大力发展依托省外浙江市场的直销、品牌连锁和物流配送业务。通过省内市场与国内外采购商、央企、相关行业协会的合作,推动省内市场开展国际营销、国外参展,发展出口贸易,设立国外分市场,拓展浙江产品国际销售渠道。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市场主体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市场主体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扩张资本实力,增强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市场,出台相应的管理服务标准,强化对市场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进一步打造市场品牌。在市场发展中进一步确立品牌理念,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引进品牌企业,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商品的品牌率;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在培育品牌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以信誉度来增强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增强提升发展的动力
  浙江市场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不改革传统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不打破“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就不可能有浙江市场的生存空间,就不可能有浙江市场今天发展的局面。三十多年的生动实践,清楚地表明了改革是推动浙江市场一轮又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
  建设市场强省,进一步提升发展全省市场,同样有赖于改革的深化。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都迫切需要继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可以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之所以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就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市场还没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无疑将为浙江市场的提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特别重视和发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作用。尽管侧重于国际贸易,但义乌试点是一个综合改革的试点。因此,一方面,改革试点不是就“”论点,而是要以“”带面。要通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取得经验,全面推广;另一方面,改革试点重在改革,义乌的经验并不局限于“市场采购”和国际贸易的具体方式,更重要的是改革的理念和改革的精神,是以改革助市场提升、以改革促市场发展。
  创新也是推动浙江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浙江市场只有不断创新贸易方式、创新流通业态、创新市场主体、创新品牌产品、创新空间布局、创新发展环境,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应对严峻挑战。为此,商品市场需要在原有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物流配送、旅游购物、会展、研发、信息服务等多种拓展功能;需要变革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更多地探索适应客户需求的现代流通业态;需要实现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的互动,内贸市场与外贸市场的互动,加快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运营商;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励市场主体更多地从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用新材料、探索新体制中去寻求发展机会,抢占竞争制高点。
  全省市场的提升发展,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要求实行更加规范到位的市场监管,这些同样需要进一步创新监管工具和手段,强化定性检测、信用评价等;创新监管环节,从“事后查处”向“全程监管”转变;创新监管内容,不仅检查外部包装标识,而且检查商品内在质量;创新监管方法,处罚、教育、规范标准和信用约束并举等。
  把握提升发展的方向
  加快建设市场强省,提升发展全省市场,需要研判和把握商品交易市场的演进方向。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于实体市场将会整体性衰亡吗?可以分析如下:
  第一,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会“你死我活”吗?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回答是否定的,即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认同这样一种判断。但也确有个别观点,认为“转型”就是以网上市场取代网下市场,“升级”就是从网下市场升到网上市场。
  第二,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会“你进我退”吗?回答:既“”也“不是”,要作具体分析。从市场交易的绝对量看,至少到目前为止,网下市场和网上市场呈现出的是一种“你进我也进”的发展态势;近年网上、网下商品市场成交额的数据可以支持这一判断。但从市场交易的相对量看,网下市场和网上市场所占的份额,则肯定存在着“你进我退”或“你退我进”的关系。
  第三,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会“你我融合”吗?恐怕也不确切。所谓融合,就是合而为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而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是两种不同的流通业态,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例如,网上市场可以无店铺、无库存、无时间限制、甚至无空间界限,交易便捷,运营成本低;但刺激消费、特别是冲动消费的效应,可能就远不如实物和现场的服务,而且账户密码、转账资金等安全问题也可能远甚于实体市场。
  因此,浙江商品交易市场下一步的演进,将会形成一种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珠联璧合的发展格局。这两种业态都将存在下去,就像实体影院和网上影院一样。近年,义乌商城提出要构建一个大平台,这个大平台就是网上网下联通的,网上网下互动的。海宁皮革城、绍兴轻纺市场等一批龙头市场,也都将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的珠联璧合和联动互动作为提升发展的方向。重要的是,无论是网下市场还是网上市场,它们的互动联动都有赖于一块基石,那就是信用体系。所以在浙江市场的提升发展中,要特别注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对守信企业予以鼓励和扶持,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和惩治,实施重点审查和监管。这将进一步扩大市场的无形资产,增强市场的软实力,加快浙江由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的转变进程。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