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多了,选择多了,学生乐了
11月26日,由省教育厅、省记协教育工委联合组织的“教育环浙行”新闻采风活动再次开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近30家媒体的记者深入杭州市区和淳安县的中小学课堂,一同领略了在新高考政策和深化课改背景下杭州教育的魅力和风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了“教育环浙行”第二篇,一起感受课改下的浙江教育资源多样化!
发扬“互联网+”思维,将手机打造成“第二课堂”;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颠覆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两校结成“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互通教育资源;“区域联盟”实现同一片区学校的均衡发展……杭州各所学校的这些创新举措,让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为师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选择性教育理念有了落地生根的优质土壤。
师生共同开发的“植物二维码系统”
浙大附中
刚走进浙大附中校门,该校生命社团的成员便为记者们带来一份惊喜。“请大家拿出手机,扫一扫这棵树上挂着的二维码图案。”扫过二维码,手机上便出现了一个页面——“浙大附中校园植物名录”,上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这株植物:“学名苏铁,别名铁树、凤尾铁……”除了植物学信息,还有学校个性化的人文信息,如种植背景、纪念价值、诗词绘画等。
这些二维码遍布在校园各处的植物上,资料都是由生命社团的社员们搜集制作的。这个极富特色的“校园植物二维码系统”,正是浙大附中“文化立校,课程育人”思路下诞生的一门“隐性课程”。
学生利用手机上研究性学习课
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眼中,手机是影响孩子学习的“洪水猛兽”,不少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但在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看来,手机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植物二维码系统”,学校还帮每位学生下载了“学习元”APP,在校园内提供wifi供学生上网,更将每周的研究性学习课打造成了“手机课堂”。
记者随机观摩了一堂以“茶席创意设计”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设计一套主题“茶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机登录“学习元”APP中的小组社区,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研究确定本小组的设计主题,最后在APP中画出主题“茶席”并上传。在老师展示各组作品后,各小组又通过APP互相点评。
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浙大附中将手机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开辟了学习的新天地,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选择权。
“智慧课堂”中学生使用平板电脑
> 西湖小学
> 信息化让校园“灵”起来
> 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代表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展演活动……一连串的荣誉,体现了西湖小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领头雁”地位。
“请大家跟着我去观摩‘智慧课堂’!”热情的小导游带领记者走进了录播教室,一堂三年级数学课正在这里进行。学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正在做课内习题。完成后,电脑自动进行批改,立刻将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呈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每位学生也在平板电脑上看到了自己的答题情况。
学生正在排练自己创作的话剧
教室内的全自动录播系统,让四个校区的数学老师都能收看课堂直播,教室右前方的一块电子屏幕上,不时滚动出一段段文字,这是四地老师实时发表的听课感想。
“在高科技的帮助下,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更高,学得也更加轻松、开心了。”上课的刘老师说道。
观摩了智慧课堂后,该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又演示了“智慧化管理”。该校建立了智慧化管理的“七大平台”:联合备课平台、西湖公开课、家校微信平台、视频会议平台、绩效管理平台、设备报修平台、科研管理平台。以家校微信平台为例,老师只需在平台上选中某位学生,新建信息发送,平台就会立即将信息推送到该生家长的微信上。
“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打造灵动课堂,培育灵秀教师,培养灵气学子’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江萍校长说道。
学生在能源馆的实验区做实验
> 转塘小学
>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携手成长
>“欢迎各位记者前来采风!”来到转塘小学门口,学军小学的汪培新校长打着招呼迎面走来。为什么汪校长会在这里?原来从2011年开始,转塘小学和杭州市区的学军小学结成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汪校长目前兼任转塘小学校长,以便两校资源更好地衔接互动。
他告诉记者,转塘小学地处城郊,周边青少年宫、科技中心一类的场馆比较少,为了让这里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资源配备,该校在建设新校区时,特意建造了一批公共场馆,为他们拓展课堂外的学习天地。
小讲解员介绍中国的能源分布情况
汪校长带着记者们走进学校的“能源馆”。馆内各种集声、光、电、磁的互动科技设备令人目不暇接。“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也来!”一位位“小牛顿”“小哥白尼”热情地围了上来,为记者们演示无皮鼓、电磁线圈、声波柱等各种互动设备,并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学校图书馆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一排排白色的书架呈曲线造型,将图书馆分隔成一条条蜿蜒的长廊,穿梭其间,犹如走进了书的迷宫。图书馆周末向转塘区块的学生和家长开放,很多孩子会带着父母一起来这里看书,在不知不觉中,一家人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转塘小学三个校区都配备了录播教室,学军小学和转塘小学的老师们经常通过录播教室进行互动评课。而学军小学的11个名师工作室,也都在转塘小学建立了“分站”,学军的名师们经常来这里参与研讨。频繁的互动交流,使两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了一体化,为两校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小组长在辅导小组成员学习
> 姜家镇中心小学
> 互帮互助让每一位孩子出彩
> 离开淳安县城,翻过几座山头,就是此次教育环浙行的最后一站——姜家镇中心小学。谁有没有想到,这座似乎被外界“遗忘”的乡村小学,却“吹”出了一支战绩累累的口琴队。
校长詹世忠说,学校之所以选择口琴,不仅因为它携带便捷,价格亲民,还因为和杭州刀茅巷小学结对,解决了师资和技术上的难题。自2007年结对以来,姜家镇小坚持在校园中普及口琴,晨曲600秒、口琴夏令营、口琴艺术节……多姿多彩的口琴主题活动,让姜小的孩子人人会“吹”,人人爱“吹”,校口琴队更是“吹”出了第八届新加坡亚太地区口琴节银奖。
校口琴队的成员在排练
在教学楼雪白的墙壁上,贴着一行醒目的红色大字——“让每一位孩子在合作中出彩”。这正是姜家镇小的办学理念。为践行这一理念,学校提出了“伙伴学习”的概念,构建了“小先生帮学”“小组长导学”“小学长共学”三种学习形态。
数学课上,四年级的余玉晴是四人小组的组长,她的任务就是帮助程度比较差的同学。“我自己懂了顺便也把他们教会了,我觉得挺开心的。”
不仅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淳安,“互帮互助”也已成为校际间资源共享的常态。淳安县教育局局长管社平说,由于淳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学校分布相对分散,而教学条件差异较大,为了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和丰富,从2012年起,淳安就采取了“区域联盟”的方式,把距离相近的学校组合在一起,资源互通,师资共享,让学校把各自的优势辐射出去,从而实现校际间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