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基因和资本助力,给新青年歌舞团插上飞翔的翅膀

16.11.2015  13:37
  13日上午,位于萧山闻堰的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年轻的演员们正在排练,一个村民骑自行车路过排练厅,伸长脖子往里望。演员练得认真,村民看得痴迷。
  这是一个寻常的上午,也是一个不寻常的上午。两个多月前的9月10日,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挂牌上市。
  挂牌后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董事长张钎每天都要接到全国各地的电话,还要经常去走访一些演艺企业。当天上午接受完记者采访后,他还要奔到江苏出差。
  找上门的电话中,有人来讨教经验,有人则希望他投资或收购。张钎说,感觉自己成了“医生”。
  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给杭州文创产业又添新力。在最近两年演出市场不稳定,不断有演出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的背景下,一家民营艺术团体的上市引起了行业的震荡。
  新三板文艺团体第一股,为什么是“新青年”?为什么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杭州?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文艺轻骑兵”的演出渗透到基层
  成立于2004年的新青年歌舞团,是浙江省首家自负盈亏的专业文艺团体。从当年演出仅为10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歌舞团,发展到如今,已参加各类大型晚会演出2600场次,其中公益演出500场次,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近30项。其大型现代舞蹈诗《词风》,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
  历经11年,“新青年”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说起其中“秘诀”,张钎说,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作为一个民营院团,亏不起,每排一场戏都得保证赚到钱。但赚钱不意味着要放低身段。“新青年”的主营业务是舞蹈类作品及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打造精品,这是看家本领。
  最具代表性的是三部精品:2008年打造的情景舞剧《在路上》、2010年的大型舞蹈诗《词风》和2012年的音乐剧《寻找雷锋》,每一部都很主旋律,每一部都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词风》奠定了“新青年”在专业领域的地位,还应邀到美国、加拿大、希腊等国巡演。《寻找雷锋》加入了街舞等时尚元素,不仅在杭州广受好评,还受邀到江苏、上海、安徽等地演出。
  运营模式上,他们的演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时候到乡村演出,可能不远处就是猪圈。可是再差的环境、再远的地方,他们都会去演,因为大量的文化下基层演出让他们明白,这是刚性需求。
  16岁开始做演员,各个岗位都干过的张钎,深知文艺演出需要理念上的革命和转变。他们推出“私人订制”,跟客户“敞开门来谈艺术”,不端架子,也不迎合,不卑不亢提供量身定制的贴心服务。很多大客户、回头客,都很欣赏他们这一点。
  “新青年”的演出深入田间地头,渗透到村镇一级。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一个演员就是一个文艺轻骑兵,能独自撑起敬老院一台戏。
  
   小而美”抱团发展,
   资本运作将突破演艺行业的天花板
  新青年歌舞团靠渗透到基层的精品演出打响了品牌,演艺产值也位居全省民营院团前列,但这只是第一步。
  建团之初,张钎就意识到,作坊式的民营文创企业走不远,单打独斗也让发展空间有限。名气打响后,“新青年”考虑的是如何把一台好戏打造成一个产业。
  2011年,“新青年”从主城区整体搬迁至闻堰镇文体中心。这是全省首例文化企业与乡镇共建,打造立体化的文化产业平台。去年,新青年与湘湖新城•闻堰街道联合打造“新青年演艺产业园”,已吸纳17家文创演艺企业加入,涵盖舞美设计、票务、艺术学校、录音棚、微电影等内容,实现了“演艺一条龙”。
  “一个客户来园区,所有环节都帮他搞定。从最初的舞台搭建,到舞美设计,再到音像器材提供等,全部由园区内企业承接完成。”这个产业链条,改变了以往“全团为一台歌舞晚会服务”的模式,避免了人员闲置和设备浪费。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化运作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整个产业园的集群优势得以凸显,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看似利润被“稀释”,实际发展更良性。截至10月30日,“新青年”今年的主营业务产值同比、环比均增长80%。
  而资本运作,将使“新青年”前景更广阔。“精品路线,产业路线,资本路线,就是我们的三驾马车。尤其是资本+,为‘新青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将突破演艺行业的天花板”。
  目前,新青年正在与东莞证券联合打造文化演艺企业新三板孵化平台,立志打造成萧山乃至杭州文化产业迈向资本市场的重要平台。(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