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谈幕后故事:得知获奖后有人大怒

05.11.2014  14:27

  诺奖大师们在获知喜讯时,都有哪些反应?

  2日,在南京出席“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的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委之一贺拉斯·恩格道尔,解密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鼎”之旅,并且分享了很多诺奖大师的趣事。

   诺奖文学奖不爱“新人

  莫言曾多次候选

  恩格道尔透露,在“短名单”上出现的新名字,中奖可能性为0,诺奖终极问鼎者至少要在“短名单”上出现两次。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前是不是多次获得提名呢?对此,恩格道尔直言,这属于保密范畴。不过,他巧妙地透露,“比方说,我有好几个夏天都在阅读莫言的作品,循环往复了好几次,才真正了解了他的作品。

  被称为诺奖专业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否真的曾多次出现在决赛名单?对于这个问题,恩格道尔仍以保密为由小心绕开,风趣地表示,“我只能说,他在赌局名单上出现过。

   20人名单严格保密

  泄密者要判死刑

  据贺拉斯·恩格道尔介绍,每年2月1日提名截止时,评委会会收到上千封提名信。经过评委会资格确认,每年大概会有200人进入评选。

  经过筛选和淘汰,4月份一份压缩到20个人的“半长名单”将出炉,“这20个作家名单会非常保密。如果谁泄密,要判死刑。”每年5月底,包括恩格道尔在内的5位评委,会将候选人名单缩小为5人的“短名单”。

  6月份开始,瑞典文学院全体18名院士要阅读5名候选人的作品,还要给这5名候选人撰写报告,这份报告50年之后才能够“解密”。针对报告,瑞典文学院最终确定2人的“决赛”名单,再进行投票。得票数多者,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公布前半小时通知本人

  获奖者以为被骗

  长达11年的时间里,恩格道尔一直担任常务秘书一职。在这期间,每年诺奖的获奖者都是由他来电话通知的,按照规矩,直到正式公布前半小时才能电话通知本人。恩格道尔回忆说,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当时第一反应是勃然大怒,“他以为有人在愚弄他,直接回复我:你根本不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后来,我告诉了他一个号码,让他打过来确认。

  还有更传奇的,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第一句话竟是,“我决不能去你们那儿拿奖,我有社交恐惧症,不愿意见人。”恩格道尔介绍说,这位女剧作家真的没来领奖,是他和同事带着奖金和奖状去维也纳,在一个只有5个人的房间里,给她颁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