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以“越红工夫”以申遗为契 复兴“万里茶道”

28.03.2016  15:41

  中新浙江网3月28日(方堃 吴飞坚)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3月26日,浙江诸暨东白湖镇举行了2016东白湖名茶文化推介活动暨“越红”重走“丝绸之路”研讨会。此举为“越红”走向世界开启了新的征程,也标志一场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日,30多名炒茶高手端坐在茶灶前,双手上下翻飞,鲜绿的茶叶在手掌与茶灶来回翻滚,弥漫阵阵茶香。据悉,“越红”工夫茶是中国茶产销史上的八大红茶之一,唯绍兴地区独有,在诸暨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50至80年代最盛行时,“越红”曾搭乘17世纪形成的“万里茶道”风靡苏联,架起了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不过由于多种原因,上世纪90年代“越红”产销曾一度中断。

  “近年来,东白湖镇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富民,大力发展茶叶经济,品牌效应不断积聚,一大批新茶人敢立潮头,产业影响逐步扩大,以申遗为契机,复兴万里茶道、重振‘越红’雄风。”诸暨市东白湖镇党委书记寿浩波说道。2015年,“越红”亮相中国茶业博览会后一炮而红,市场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产品还供不应求。

  不仅价格卖得高,“越红”的重出江湖还给当地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东白湖镇茶农蔡仕红告诉记者,以往他们采茶以采摘春茶制作绿茶为主,相对粗老的夏秋茶都是弃而不用,不少茶农还要费时费力整枝。而夏秋茶却适合制作成红茶,开辟了茶农增收的途径。“我们按照公司的要求种植茶叶,夏秋茶的收购价每公斤有80元左右。”据统计,去年越江茶业从东白湖茶农手中收购了大量青叶,斯宅、西丁等村的茶农平均增收1.5万元。

  “诸暨目前有11万亩茶园,但同时面临着茶类单一化、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传承“越红”工艺开发红茶,这是对茶产业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会员、高级农艺师陈元良说,红茶以其“养生”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万里茶道”复兴中唤醒“越红”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利用夏秋茶开发红茶,还可以延伸产业加工链,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眼下,诸暨市东白湖镇党委政府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为“越红工夫制作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旦申遗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打响我们的品牌,让‘越红’重振雄风。”寿浩波说,政府将全力扶持越红工夫茶产业的发展,通过“一带一路”走得更远,进一步打响“千年越都,一品越红”的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