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诗教传统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自古就有以诗为经的诗教传统。诗歌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本真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凝练优美的文学体裁,诗歌用丰沛的激情、深邃的哲思打动人心,用优美的韵律、鲜活的语言抒发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人生。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独特美学特色和艺术品质,决定了它所独具的审美效应和美育功能。通过诗人鲜活生动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美丽诗心的深情跃动和激情汹涌,让我们分享他们的襟抱、情怀和本真。诗歌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清澈、灿烂、晶莹。我认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开展诗教工作的力度和广度,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学校诗教,可以分为读诗和写诗两部分。读诗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灵魂,体味人情,更好地认识和感觉生活中的美好;写诗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分享岁月里的深刻感悟和诗性情怀。诗教工作所带来的美育效应,可能不容易用考试分数或应试教育的其他某些测试标准来直观量化,但诗教工作给学生所带来的美学滋养,也是拈花一笑式的珍贵共鸣。学生自我积累的美学感悟和深厚学养,将更有益于他们今后丰富的人生历练和生活积淀。诗教与美育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共同以美怡情,以美启智,以美塑魂,以美美人,从而才可以创造更加优美的诗意人生。
面对当前教育工作的现实场域,说到诗教在学校美育工作中的衡量标准,我们也可以在高考和一些年度考试中适当加入诗教和美育的相关元素并探索相关评判尝试。
每年高考语文卷中的作文题目,都是各种舆论关注的焦点。争议、分析、批评等等不一而足,另外还有热心专家的各种麻辣点评,有热心写手的积极仿写……近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多元化和时代感。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都刻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高考作文题目在社会上引发的种种舆论热潮,成为美不胜收的文化风景,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胡风先生曾经批评说“现在的诗,语言上是技巧,意思上是能说会道……”他认为诗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要诚恳,即使幼稚一些也没关系。”胡风先生这段话虽然说的是诗,但用来评论作文也是通用的。让考生们除了学习技巧和所谓“能说会道”,还是应该让考生“诚恳”地面对生活,让他们提出对人生、对社会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的、带有创见性的观点,让他们有话可说,抒发真情实感。
高考作文题目中有一些要求考生阐发哲理、表现“诗意”的作文题目。这类高考作文题目适合用诗歌表现,可是,某些命题中却还是专门标明了“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比如前几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出现了诗人雷抒雁的一首《星星》,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来答题,其中特别提到“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是,既然以诗歌为题,为什么又拒绝考生用恰恰非常适合表达“联想或感悟”的诗歌来应试呢?
实际上,校园中有很多学生喜欢阅读诗歌,也有很多学生喜欢写作诗歌。《高考大纲》中已经把往年“除诗歌以外”的限定性文字抹掉了,但个别地方的高考试卷中,还是明确地标注了“除诗歌以外”的字样。这种对诗歌文体的特殊规定,实际上忽视了诗教传统这一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背景。
诗歌参加高考,应该说是学校美育工作时代呼声和创新意识的体现之一,也会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带来极大的促进和推动。因为这不仅能够考验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际、关注群众,而且能考察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感情表达能力,对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改进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生素养,肯定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