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余秀华来杭讲座受追捧 春天里我们播种诗情

12.03.2015  09:20

    本报杭州3月11日讯  安静30多年后,人们又开始热烈讨论诗歌了——因为一名女诗人,余秀华。继上个月相继出版了两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今晚,女诗人余秀华做客杭州市悦览树24小时书店,而现场的气氛,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春天,诗歌以余秀华的名义来到杭州了。

    诗人余秀华的现场人气有多高?因报名读者人数远超预期,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将读者人数控制在150人以内;今天下午,超过10家本地媒体对余秀华进行了轮番采访;晚上5时多,为疏导突然激增的人流量,书店再次临时决定先进行新书签售,再开始讲座,这种模式在广西师大出版社新书推广史上尚属首次;因媒体过于集中的摄像机聚焦,坐在座位上的读者不得不全部起立,聚拢在余秀华的四周。

    在现场,与余秀华对话的是王自亮,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他的诗集《将骰子掷向大海》获得了中国诗歌奖银奖。他从1978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了4部诗集和12部各类著作。当他开场以十分钟的时间向读者介绍余秀华及其诗作时,读者群中响起异声,似乎忍不住想听听诗人余秀华的声音了。

    余秀华的声音非常轻,吐字很慢。对于读者的热情,她对自己这样评价,“我只是一个农妇,土气粗俗的农妇,就因为诗歌把我引到神圣的人民大学,人生到此仿佛所有不幸、磨难都得到了回报。

    正如她的诗歌带给人以巨大的张力,她的生活充满了巨大的落差。这个出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致使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创作诗歌。也因此,她似乎比许多人更感受到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能为力。但是,这也可能让她体味到稻子和稗子的区别,感受被春天忽略的狗尾巴草、拼命开花的栀子花的感觉。

    在平凡乃至匆忙的日常生活中,写诗成为余秀华自我拯救的途径。她不在意创作的时间和速度,也不在意创作的环境。“有时候上午、下午、晚上都会写,写一首诗的时间不一定,长诗的话时间就长一点,短诗的话时间就短一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一月。朋友圈里,近百万人按下他们的转发键向朋友们推荐,“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多家出版社争抢,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更是喊出“亏本也要出”的口号。现场,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新书《月光落在左手上》责任编辑杨晓燕告诉记者,该书销量已经超过10万册,是目前在世诗人中卖得最好的诗集。

    “最近一个月里,我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余秀华说,高关注度带来的变化是她被媒体疯狂包围。她觉得,这对她的个人生活,对诗歌的发展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热议诗歌,对社会也是一种思考”。按照理想国的计划,她将在上海、杭州、北京进行三场讲座。

    在现场,记者发现了一位特殊的读者——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卢敦基。他告诉记者,在社科院里,余秀华的知名度也非常高,一位做马列研究的学者曾经和他探讨过这位女诗人的诗歌,其中最欣赏的就是那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感觉非常地有诗意。尽管较少研究诗歌,卢敦基也觉得,余秀华的诗歌穿透力特别强,非常有力量,写尽了生活的不同侧面,有温暖,也有苦难,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关注度。

    微信时代,余秀华和她的诗句恰逢其时。在现场,不难发现前来的读者大多为年轻人,甚至有年轻人在请余秀华签名时激动地说,“希望您继续活在您的诗歌里,做一个纯粹的诗人。”卢敦基认为,在这个科技与互联网齐头并进的时代,速度带给生活既有快感,也有无力感,人们的重视说明了诗歌是比心灵鸡汤更好的精神慰藉。余秀华的身体疾病和精神世界的强烈对比,恰恰是诗歌的使命所在——人类跨越残缺寻找整全的可能、坚韧地写出美好诗句的可能、人和命运与时代相互成全的可能。

    多年来,当代诗歌大多以负面方式成为公众话题,像梨花体、羊羔体、啸天体……这次正面地“”了一把,自然是一件好事。现场,也有很多圈内人士担心,“大家关注的到底是余秀华这个个例背后的特殊性,还是诗歌本身?这股热潮之后,诗歌是不是又会回归冷清?”不过,无论怎样,对于余秀华而言,提心吊胆的春天已不在,一些美好的事物正涌往春天的路上。下一次,再会。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李月红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