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期末除了要给学生写评语 班主任还要给家长写评语 既要委婉又要有观点 有难度却有意义

25.01.2016  12:33

 

去年3月底,浙江省教育厅下发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到了各校应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期末在即,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能力,比如设置游园活动、推行探究性项目。当然,评价还包括老师写的评语。

杭州市新城实验小学将期末学生评语来个彻底翻新,变成喜庆的金猴报春贺卡。内设四联:校长寄语、寄语家长、寄语学生,最后一联还有家长和学生的回语——寄语老师。四联的侧重点将目光聚焦于寄语家长,为每一户家庭做一份诊断、写一份评语。

老师说

给家长写评语真心难

新城实验小学位于康桥,是一所新建不久的学校,目前只有2个年级9个班,而学校招收的老师也以年轻老师为主,其中不乏90后。

按理说,90后老师想法大胆、创新意识强,能够轻松完成任务。不想,年轻班主任们收到作业后,一个个面露难色:这实在太难了!

且不说师范学校没有涉及相关的内容,就连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前也没接触过相关任务。发现家长身上的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用合适的语言,让家长“听得进劝”,又不伤情分。“孩子的家长,一般年纪都比我们大,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我们的前辈,不能仅仅说教。”记者联系了四五个班主任,每一个班主任都尝试着到网站上搜索,但根本找不到任何的信息。“看来,给家长写评语这不仅是杭州首家,估计全国都少有这样的案例。”103班班主任陈盛,为此有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觉。

跟学生评语一样,家长评语最难写的,就是班上那些不爱跟老师互动的家长。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了统计,发现所有班主任在家长评语上基本都花了四五天时间,他们最先“下手”的便是与老师互动多的家长,因为这样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上心”,老师可以肯定或者提出建议的地方都比较明显,教师也通过此次评语,感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给全家拜年。“个别家长平时不太热情,接送孩子时、学校有活动时,经常不出面,微信、电话互动也很少。”104班班主任李佳算了算,班上31个孩子,有五六个孩子的家长属于这一类。对此,李老师表示无从下手。

校长说

既增强家校沟通

又让家长“”出观点

给孩子、家长写评语这事,校长闵群亲自抓质量。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每个班主任向校长上传了评语。然而,初稿并没有通过。“整体来说,评语太网站体了。”闵群更希望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立体的学生以及真实的家长。

一位校长为何在评语这事上,跟老师“过不去”。记者了解到,早几年前,许多学校的班主任对待评语,基本还属于“应付态度”。

我们新城目前以低段孩子为主。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评语或许对他们触动不深。所以今年我加入了家长评语。”闵群希望通过家长评语,让更多老师走近家长,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做法。也希望家长可以通过评语,从另外的角度,“回首”自己的角色。

为了将这事做好,闵群还亲自制作了课件、PPT、心得,给老师们上了一堂课。“每个孩子各有特点,如何体现个性化评价?如何让家长感受到教育的温馨?”闵群课件中的内容引入了许多新潮的元素,比如受低段孩子喜欢的语言、契合新潮家长心理的淘宝体、比喻体。

中途,闵群校长还和班主任一起探讨特殊学生和不主动家长,如何写评语的话题。经过这一番引导,90后的老师们似乎“开了窍”,一个个大胆地秀起了自己的特长。

101班班主任卓群、202班徐妍给学生的评语采用了儿歌体。卓群说:“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儿歌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容易记住,他们甚至可以向家长、亲戚转唱儿歌。

102班班主任朱晴、201班班主任栾菲给家长的评语则选用了淘宝体的句式。栾菲平时经常翻看家长的朋友圈,她发现不少家长在朋友圈上的用词新潮,认为家长能接受,甚至喜欢看到评语中的新潮用词。“”“记得给孩子好评哦”等句式跃然纸上。

评语说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其实,老师给家长写的评语,不少看似平和,却也“暗藏玄机”。有心的家长,不妨好好“品味“一番。

105班有个叫小A的姑娘,平时非常内向,即便是老师表扬她,她的情绪和互动都很少,她似乎并不喜欢沟通交流。班主任王欣发现小A老是爱迟到,每次问小A妈妈,得到的答复是“挑衣服”挑晚了。不过,后来,王欣观察到一个细节,发现小A妈妈每次接孩子放学时,也总是习惯晚到几分钟。孩子有时候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家长身体力行了,才能真正引导好孩子。“希望妈妈能保证每天准时来接小A,这样的话可能小A早上迟到的情况就会好转。”这就是王欣委婉的“劝诫”。

同样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103班有一个孩子特别敏感,每天总会红着眼睛,老师和同学说不得他。班主任陈盛平时经常关注家长的朋友圈,发现这个学生的妈妈也多愁善感。“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诸如此类的话语,常常见诸微信。“其实家长的情绪也很容易影响到孩子。

你以为的陪伴在孩子看来或许并不是

记者跟多个班主任交流,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家长的误区。“家长以为自己每天陪着孩子,其实并不一定是真的陪伴;家长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其实孩子只想逃避。

有个班主任说,家长如果能放低姿态,听听孩子的心声,或许真的可以跟孩子做朋友。

203班有个女生,姑且喊她小C吧。小C很文静,但有时候却很固执。“这孩子有时候喜欢捣蛋做恶作剧,跟她交流吧,高兴的时候就跟你讲几句,不高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会挤出来。”班主任支莹焱后来做了调查,发现小C的生活起居、学习生活都由妈妈来管。小C妈妈虽然很忙,但对女儿的管教非常严格。但正是这让小C喘不过气来的“严格”,让母女间疏远了许多。“小C有时因学习问题放学被留下来,请不要生孩子的气。记得你曾说过小C有时候回到家会关起门,喊她也不答应。正是孩子不愿意与您交谈的原因。”支莹焱建议小C妈妈多陪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起做有趣的游戏。

而103班班主任陈盛反映的一个问题,却是许多家长都走的误区。班上男生小D父母工作忙碌,对孩子的关注度不高。但从家长晒的朋友圈可以看出,小D爸爸尽量抽时间陪孩子出去玩。但问题又来了,陈盛后来发现,小D爸爸虽然周末抽时间在陪孩子,实际上是孩子玩孩子的,爸爸则在一边玩手机。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真正的陪伴,不仅仅是人陪在一边,而是心走在一起。”陈盛建议家长,不如晚上睡前,陪孩子来一段亲子阅读,或者钻到孩子的被窝里跟他们聊聊天。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浓缩出一个家庭的影子,有一些家长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一些教育现象。杭州市新城实验小学老师们的智慧寄语让所有家庭在品评评语中,照镜子,明事因,促其行。

2016年1月25日B2 http://www.qnsb.com/fzepaper/html/2016-01/25/content_568480.htm